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读后感_2600字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读后感2600字

蛮幸运,能够在2018年的年尾读到这样一本改变一生思维逻辑的书。天才,无法被复制,但是可以去学习,如果能够通过深度思考学到查理芒格老爷子身上一丢丢皮毛,可能这一生都能走的顺顺畅畅了。分享一个对我影响特别深的点【多元思维模型】

生活是一个接一个的联系,所以人不能靠单一的思维模型解决所有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是一个变量,只是一种战术,没办法复制粘贴到其他问题或者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只有思维模型可以成为不变量,快速实现复制粘贴。

道家讲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建立自己的多元底层思维模型,实现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修养。通过多元底层思维模型的叠加产生的复利效应,实现走上人生巅峰的美梦。

以下为个人总结多元底层思维模型建立路经,纯原创,禁止商用,转载请联系我
 W1:混乱的思维

表现:做事、说话、写作没有逻辑,或者直白说叫没有常识,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别人根本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抓不住重点。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自己的方法论,眉毛胡子一把抓。

W2: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

表现:做一件事熟练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能够通过过去经验的积累,找到规律和方法,不断优化自己的流程,提升效率,最后找到一件事情的最短路径。一如登山,爬过次数多了,思考的次数多了,就知道怎么爬山最轻松最快。

实现前提:对一件事情,有了全方位的认知和理解,并在脑子里面形成了完整清晰的地图,基于此,不断思考最短路径的实现方式。最优路径是一个持续优化持续改善的过程。

常见人群:善于总结复盘,喜欢偷懒耍小聪明找捷径的人。在公司里面,这种人一般是部门成长进步比较快,走的相对较快的人。(此处需要注意,这里的最短路径并不是思维模型)

W3:结构化思维模型

表现:多条逻辑线链接,能够通过找交叉点的形式,把自己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串起来,形成自己的结构化思维模型。

举个栗子:拿一辆汽车而言,汽车是一个系统,而汽车的每一个零件是一个独立的物体,每一个独立的物体的生产过程都有逻辑,就像爬山一样,螺丝钉的直径多少mm合适,温度多少度刚刚好?等等的标准…(而我们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一颗螺丝钉)

W2的逻辑在于,做螺丝钉做久了,总结出来了做螺丝钉的最短路径。霸特,做螺丝钉的最短路径是没办法复制粘贴的,但是总结做螺丝钉如何提升效率的思考过程可以变成一个底层思维逻辑X(例如:目标分解法、试错排除法、中间数据法等等),这个底层思维逻辑X可以复制到汽车不同零件的优化过程中,从而找到每一个零件的最短路径。不同的零件因为生产标准的不同或者方法不同,最后我们会形成很多很多个类似于底层思维逻辑X的各种各样的底层思维逻辑

(这个底层思维逻辑依然分为:专业底层思维逻辑、真正的底层思维逻辑,区别在于,专业底层思维逻辑受限于行业,而真正的底层思维逻辑可以以不变应万变,过千年走千岗依然适用)。

结构化思维逻辑在于,以多维空间的视角,把一个系统的整体,按照清晰的板块进行划分归类,然后以一个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找到和这个系统相关的所有问题的最短路径。

日常表现:部门负责人,清晰的知道部门的工作指责、目标、进度、每个人当前的情况、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情况,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快速找到最优解,而且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思维方式、解决方案以清晰的方式复制输出到团队成员脑子里,帮助她们更快的成长。

W4:系统化思维模型

人不是独立存活在世界上,所以一件事,能否做成功,一个人,能不能实现梦想,很多时候并不是自己的努力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

系统化思维模型区别于结构化思维模型的核心在于,结构化思维模型是静态的,系统化思维模型需要引入天时、地利、人和 这三个变量,从而让整个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事情层面的,还需要考虑更多动态变化的变量对结果的影响。

然,大道相通,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归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一个部门的动态变化,是有规律可循,有最短路径可以总结的【任何商业形态的底层,皆由 产品、营销、品牌、财务、团队五大板块组成】。即培养自己系统化的多元底层思维模型,当你的系统化多元底层思维模型可以有效的保证一个部门快速运转之后,复制到任何其他行业部门都完全没问题。

W5:运营思维模型

把W4放大成一个公司,融入动态变量,就是一个公司运营不同时期的底层思维模型【一个企业,从想法期到婴儿期、青年期、壮年期、到贵族期、衰退期,PEAI该如何分配和变化,皆有规律可循,这个想要更深了解的,推荐看一下 企业生命周期】。

一个公司的运营商业底层思维思维模型建立后,可以随心所欲的切换到不同的行业。

W6:商业思维模型

W5建立后,作为一个商业基本点,放在大环境(政治、法律、社会、经济、人文、技术)中进行分析和总结,建立商业底层思维模型。

到此,一个工薪阶层靠自己的努力,基本可以走上职业巅峰,成为一个靠大脑工作的职业经理人,年薪百万-千万不等。

然,多元底层思维模型是很简单就可以建立的吗?

是听听大道理,碎片化学习一下,报几个培训班,看两本鸡汤,吃几口别人嚼碎的认知、思维、知识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底层思维模型吗?

借用朋友圈刷屏的《罗振宇的骗局》里面的一句话:有些人,为了不思考,什么都愿意干。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到别人的结论看不到别人的逻辑,看到别人的最短路径看不到别人的推算过程,看到别人的思维逻辑,看不到别人一句话背后的十本、二十本、一百本书的积累。

碎片化知识只适合用于,已经建立了某个领域的W3,即完善的系统化底层思维模型后,借助碎片化知识查漏补缺丰富自己的深度和广度。从早到晚赶趟的听课,而不思考,不过是在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真正的学习路径:在问题的驱动下,设定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系统深挖(读书、培训、付费咨询等),在学了理论知识后,快速总结,解决问题,或者把学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专业、工作,形成系统体系的知识网,分享优化分享优化,复制到其他人身上且他们以此取得了成果。

(希望不要有杠精说:看书还带目的,太功利了吧!)看书只是学习的一条路径而不是唯一路径,核心在于学习的过程有没有深度思考,具有深度思考能力的人,在大街上坐一坐看看人来人往,可能就发现商机或者美好了,没有深度思考能力,天天看人类简史看资治通鉴也不过厕纸几张。

所以,学习一是一定要深度思考,二是要建立最适合自己的输出路径(立马解决问题 / 分享) 。

不过换个思路,如果每个人都有深度思考能力,那么,脱颖而出的凭什么是你呢?


2019.01.03

王瑞倩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