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世界的城市化》读后感1800字
这是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化的书,很是悲观。
经济学和资本一套东西,一直都不是很懂,但是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除了偶尔怀疑过因城市发展不平衡而造成的一系列不公平的问题、以及情怀的缺失外,便再也没有想过其他的弊端。我们致力于城市建设,希望通过城市使生活更美好,甚至有本书是《城市的胜利》,城市因为集聚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大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它在很多方面都比乡村要高效,城市中各种便捷的设施也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非常的便利。所以在看到标题时,我以为作者要说的是城市化如何使世界更美好。
这本书的切入点比较小,基本围绕“城市化-资本过剩-金融危机”这个危机三角而展开,城市化催生了城市建设活动的开展,开展城市建设必然需要投入资金来购买资源和劳动力;那么资金从何处而来,智慧的人类不再局限于重金属而发明了纸币,纸币价值的存在靠的是虚无缥缈的信用和受益方的人类来制作主观的规则;那么人类很高尚吗,似乎从来没有过,一直觉得人类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的物种,所以不受限制的资金大量涌入,导致资本浮滥,最后导致金融危机;那么如何消除金融危机,作者的观点是要么继续新一轮城市化的浪潮,继续狂欢,要么发动战争消耗掉这多余的热钱,要么便是现在很多国家和城市在宣扬的科技创新。个人对于经济相关实在是一窍不通,是以只能将作者的观点放在脑子里,只是对于城市化倒是一直有些想法。
这十几年都在大提“以人为本”指导城市规划与设计,也就是说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提供更加便利、友好、宜人的城市空间,提高城市品质等等。我反倒是觉得这种想法并没有太大的创新和改变,因为即使是在以满足机动车交通需求的时代、往远了说在封建君主时代,都是以人的需求来建造城市的,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是要看为的是谁、是多少人,现在提“以人为本”不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的觉醒,而将人的范围扩大了,所以这种让规划人士感觉良好、让广大人民觉得地位提高的原则,无非是人类内部利益的调整,和以前相比也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依然是很狭隘的观点。
其实每次看到以“人”为本中的这个“人”字,我就会觉得特别逗,凭什么同样都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物种,人类就会觉得是高人一等,同为地球的住户,为什么就把自己当做主人,而且就像暴君一样为所欲为。在每次的规划设计中,尽管我们也会提“生态友好”,但这总是被所有人都忽视的点,只是套路一般过一过,没有人真正重视过这些,就像一只小飞虫飞过眼前,或许很少有人会觉得这也是一条生命,是和我们人类一样的生命吧。所以一直很喜欢佛教中所倡导的众生平等,不仅仅是每个人而是全体人类都应该在行走的过程中停下来看一看、反思反思,大家不过都是恒河中无尽的沙粒而已,还是需要多一点谦卑和敬畏之心。
关于资源的浪费。有时候看着自己衣柜中的衣物、桌上的护肤品,会很愧疚,但是愧疚之后依然是新一轮的购物,尽管和大多数的同龄人相比我已经非常克制了。现代人的生活大都被消费主义所牵制,打开各种APP、走在大街上,看到的最多的依然是通过各种方式来让你买买买,高中政治就教我们要用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其中排第一的就是扩大内需,而现在也达成了。这一波对于80、90、00后的洗脑不得不说是非常非常成功的,大多数人都沉浸在提高物质需求和生活品质中。很多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而且拥有的是好的、新的。每每看到垃圾堆里的被抛弃的还能继续使用的衣物、瓶罐、纸箱等等物品时,会觉得可惜,但是又能如何,还不是看一眼就继续自己的生活。可是这些东西并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们都是利用地球上的资源而产生最终变成了废品。城市也许降低了成本,但是却带来了更多的资源消耗。节约资源,从我做起。希望时新的共享城市的建立,而不会又是新一轮的资源浪费。
其实城市化对于人类来说,真的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儿,远的不说,单单是中国近50年来的生活质量,想来都是有目共睹的。我也曾觉得将农村的老房子推倒、开展新农村建设很是可惜,仅存的一点乡土特色就这么消失了,但是乡民们并不这样觉得,他们也希望生活在有马桶、有自来水、干净便利的环境中。是啊,同为人,大家的权益不都是一样的吗。
生活还要继续,看着窗外盎然的春意和呼啸而过的汽车,春天来了。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也许人类社会也同自然界一样也会有春夏秋冬的代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