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_1900字

《沟通的艺术》读后感1900字

自从有了朋友圈之后,我就选择了朋友圈屏蔽父母。在我妈越用越熟悉朋友圈的功能发现我屏蔽她之后,就一直在问我为什么要屏蔽她。

其实之前是没有屏蔽她的,可有时候朋友圈会发一些工作交友之类的事,结果每次她看见之后,都要继续说一些不要工作太熬夜要早点睡觉,或是一张简单和朋友的照片她就会问很多问题。而我工作又忙,一次两次还可以回复她,次数多了就还不如朋友圈直接屏蔽了事,这样她也不会担心我。

而我一直以沉默应对她,只说不为什么。结果,谈话演变成一场吵架:她不理解我为什么屏蔽她,而我也不理解她为什么想介入我的私人生活。看起来是个小事,我们两个后来却因为这个问题闹的越来越僵。

我把这件事和朋友说了之后,她借给了我一本书,我发现这本书对于我们之间的问题很有帮助。这本书是由罗纳德·B·阿德勒所写,叫《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

书里说了一个枕头法。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件问题。

立场一:我对你错。

一件事情,我们第一反应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到我们的对,别人的错。站在我的角度,我每天工作都很忙,完全不可能早睡觉,交朋友也是自己的事情,我妈无权干涉。她对我的关心完全是无效的。

立场二:你对我错

转换视角,承认自己的缺点并试着支持对方的观点。在我们争吵的过程中,我妈提及到小时候她是如何如何有耐心的教我说话,结果我长大后只忙工作,对父母耐心有限,事后冷静下来,我发现自己确实平常工作节奏太快,忽略了家人之间的交流,很少有谈心的时候。

立场三:双方都对,双方都错

我有充分理由想妈妈不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是她也有充分理由去了解我更多的生活,当然,我可能要求她不要插手我的事情上反应过度,而她不尊重我的私人空间也是不对的。

立场四:这件事其实不重要

我们因为一件小事闹大,在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已经远远超过这次小风波。

《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说,交流式的沟通并不是我们“对”别人做了什么,而是我们跟别人做了什么。人际沟通就像跳舞,两个人的沟通方式是由两人共同创造的,而不是一方单独造成的。

书里提到了因果论的谬误,基于一种非理性的信念,认定情绪是由他人而不是一个人的自我内言引起的。即我们相信别人是引起我们情绪的原因,而不是别人用生气,心烦或快乐来回应你的行为。

在这件事上,我先以不耐烦的态度到置之不理再到争吵。可结果却是两败俱伤。倘若我平时多和她沟通自己的生活,如果平时能多交流,让她能参与到我的生活中,或许她就不会再执着于朋友圈的问题,

最后我也把过错推到她完全不理解我,而我没有任何不对,这显然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也就是犯了书中所说的因果论的谬误。

看到这我突然想起很多次我和朋友之间的争吵的一部分原因好像都是因为我最初的冷漠,不愿意解释,最后让朋友心存隔阂所造成。尽管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我却自我暗示我就是个冷漠者,我已经长大,性格固定,无法改变。其实这就是书上说的由角色驱动,角色驱动即自认为担任某种角色,贴上各种“好孩子”“冷漠者”等标签,一旦标签存在,就会期待出所塑造出的效果。但本身性格却是可以改变的。而我把自己贴上了“冷漠者”标签,也吃尽了苦头。

一切的问题都可以回溯到童年时期的性格养成。书里提到了依附理论,不安全依附型的儿童在成人后也会对新关系建立产生不安,低落的心理预期造成不良的自我应验预言。我回想起我的童年生活,小时候我也是很喜欢和我妈说我学校的生活,可我妈总是由于工作忙,下班晚没时间听我说话,渐渐的,我的话越来越少,把事情只能自己消化。没想到不知不觉中成为书中描述的不安全依附型性格。

既然知道了一切是可以改变的,那我自然想往好的方向发展。

书里提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描述你的问题和需求

当别人不知道你为什么沮丧沉默及你需要什么时,他不可能满足你的需求。我想就是因为我没有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没有让对方明白。因为存在沟通误差,别人无法知道我在想什么,而误认为我的沉默是对他带有敌意,所以才会两者间存在争吵,导致大家不愉快。

二,思考对方的观点

即什么是我的伙伴在这个议题上会觉得满意的需求,多为对方考虑。而我平常评价自己时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并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我的本意是善良的”。我倾向用最宽容的条件裁断自己。其实这就是自利的偏误,即对人严厉,对己仁慈。很多情况都是一个不快乐的伙伴也将会很难使我得到我需要得东西。因此,最佳沟通应该是多倾听对方的需求,多为对方考虑。

这本《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让我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受益很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