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读后感2000字
是痛苦的悲泣,还是不屈的抗争
——《鼠疫》读后感
断断续续看完《鼠疫》后,我陷入了长久的思考。《鼠疫》带给我的究竟是什么?是瘟疫过处的尸骸满地,疮痍满目,商业凋敝,人民流离甚至死亡?还是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但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加缪的成名之作,应该远不止这些……
小说讲述阿尔及利亚的奥兰发生瘟疫,从疫情前的平静安宁,到疫情开端时的混乱与恐惧,至疫情高峰时的死寂与麻木,以及疫情结束时的狂欢与虚无,整个故事没有错综复杂的曲折情节,更像书中叙事者多次强调的那样是一部纪实文稿。 “首先是他亲眼看见,其次是别人的见证,既然他担当了角色,就得去搜集这部纪事所有人物的心声,最后便是辗转落入他手上的文字资料。”
加缪采用第三人称的内聚焦叙事视角来客观记录这个世界,但在这个孤立的世界中,最让我伤感的是充斥在作品中的悲剧气息。选取鼠疫就意味着痛苦与死亡,把奥兰这座平淡无奇没有梦想没有灵魂的城市和一群缺少思考安于现状的人们完全置身于这场天灾之中,于是我们看到的里厄与妻子的分别“他呼唤妻子的名字,等她转过身来,便看见她泪流满面”似乎是灾难前的生离死别;“奥东先生身材瘦长,穿一套黑礼服,五分像从前所谓的上流社会人士,五分像殡仪馆的掘墓人。”悲从人物形象中来!瘟疫流行,肆虐大地,一片肃杀,陷入死寂,人们趺入痛苦的深渊。当我看到书中详细地描写了一个孩子染上瘟疫发病时备受折磨与煎熬的过程时,我心碎得掉下了眼泪。而由此带来的对时间和金钱的挥霍以及寻欢作乐的场景,这明显是一种绝望的体现。小说《鼠疫》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推到极致,“这些人,无论是母亲、丈夫、妻子还是情人,随着丧失了亲人,也丧失了一切快乐:亲人现已混杂在群葬的尸坑里,或者掺杂在一堆骨灰中,这就是永远的鼠疫。”就连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借里厄之口,特别强调了胜利的暂时性:“……也许会等到那么一天,鼠疫再次唤醒鼠群,将其大批派往一座幸福的城市里死去,给人带去灾难和教训。”这样的悲观警示,令人深感震惊,并从胜利的欢愉气氛中重又跌回到绝望的境地。作者不惜笔墨描写了奥兰人饱受的离别与死亡之苦,这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悲剧情愫,我想这源于作家心灵的沉重,父亲的早亡、母亲的麻木、外婆的冷酷以及婚姻的破裂,这诸多的不幸促使作家执著于悲剧情结而赋予小说略显灰暗的色调。
然而,我一直以为,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阅读过程中,它会帮助你与它建立一种忽紧忽松忽明忽暗的关系,并在这个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然后会在一种文化延续价值认同中引起你的共鸣。因此阅读完《鼠疫》,感伤之余,我陷入了长久的深思……灾难令人心碎,主题太过沉闷,但作者所要诠释的正是在苦难中蕴含的善良与诚挚!
医生里厄自始至终关注着疫情的发展,没日没夜地救治病人;塔鲁则积极奔走,建立了卫生防疫志愿组织。两人都为反抗鼠疫付出了沉重代价,里厄不停地奔忙,以致在妻子临死之前都无法与其见面,塔鲁则因染上鼠疫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里厄医生虽然有时感到孤单绝望,但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跟那吞噬千万无辜者的毒菌作斗争,而且在艰苦的搏斗中,当他看到爱情、友谊和母爱给人生带来幸福时,担心放弃幸福会让“反抗”走向幸福的反面。此时他有过迷茫和矛盾,——“不过,里厄这时挺起了身子,声音坚定地说道,这样看问题很愚蠢,去追求幸福并不可耻。”
对记者朗贝尔的描写则代表了市民的大多数,是的,灾难来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何况,朗贝尔只是疫城的一个过客,是突袭的鼠疫把他和城外的亲人生生分隔。所以,对他来说,还有什么比“出城”更重要更值得“拼一把”呢?也正是如此,里厄与塔鲁能深切理解与同情朗贝尔,既无道德制高点的谴责,也无说教式的劝说。当转变自己的想法而留下来成为志愿者时,朗贝尔又不顾生与死的投入到救助中去,这也不是什么人性的伟大,也不是什么英雄的感召,而是出于自我本真的改变。—— “不过,独自享受幸福,就可能问心有愧。”是苦难使然,是心性使然,是内心的善良与诚挚使然。读到这里,我被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人物感动了,在灾难面前他们考虑更多的也许是个人的幸福,但当形势逼迫自己必须投身于灾难之中后,他们却是义无反顾的。作家蒋方舟曾说过: “我会反复阅读这本书,不断告诉自己什么是善,以及在动荡、战争、劫难的极端环境下怎样继续做一个善良的人,告诉自己怎样在集体的荒谬和失控中坚守正义。”写到这里,我充分理解了作者在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感言中的一句话:“写作之所以光荣,是因为它有所承担,它承担的不仅仅是写作。它迫使我以自己的方式、凭自己的力量、和这个时代所有的人一起,承担我们共有的不幸和希望。”思索良久,合上《鼠疫》:“只有大海的浪潮声隐藏着一股说不清的力量,是痛苦的悲泣,还是不屈的抗争?”我想我找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