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_1200字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1200字

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错过胡适一百年
对胡适的评价从来都是两个极端、毁誉参半,无妨,这是伟人的宿命。唐德刚是胡适晚年的入室弟子,二人观点虽有诸多不同,但唐是世所公认的论胡当允者,唐曾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提起中国二十世纪大学问家,无论怎么排名,胡适必然榜上有名,可是作为一名学问家胡适好像没有什么著作,除了没写完的半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再无其他可圈可点、世所周知的作品了,那胡适岂非浪得虚名?绝对不是,胡适早年确因《文学改良刍议》爆得大名,甚至风靡全国,当时很多学者对之嗤之以鼻,若不是北大才子傅斯年的力保恐怕连北大的讲台都站不稳。但一个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胡适可以说是二十世纪思想最“自由”的大师,不论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最缺的都是他那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提倡自由的学者长千上万,我又为何说胡适是思想最“自由”的大师? 自由是属于哲学上的“大问题”,而大问题都是无解的,此处可以用《吕氏春秋》中一则故事来比喻胡适的“自由”,故事原文如下:荆(楚国)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若老子可算至公,那胡适可称为“至自由”(对于“自由”一类的问题永远无解,我之所以给出一个答案即把胡适的自由说成 “至自由”,只是让我们对于此问题不求甚解)。
胡适的自由是建立在容忍之上,也许你大为疑惑:容忍不正是妨碍自由吗?一个不尊重他人自由的人不配谈自由,更不配追自由。胡适这是对异己思想的容忍,对自由思想的容忍,所以胡适常说:“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世界本就无端多了太多的是是非非,只愿文学的世界可以少一些是非,这片“净土”的建立必然需要容忍,如何算是容忍?此处熊培云先生的一句话可以当做标准一用:异乎我者未必即非,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知识分子是最容易自我毁灭的“物种”,一个知识分子,若自以为手握真理而绞杀他人的反对意见时,他也就魂飞湮灭了。
宗教在书中占了大幅篇章,我不信仰宗教,坚持无神论,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信仰。宗教并不等于愚昧,科学也不等于“进步”,这两者只是截然不同的对世界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宗教由于其自身限制,其理论必然是漏洞百出,永远不会有尽善尽美之日,但也永不会被消灭,因为人需要信仰。世界上有两种人,如托尔斯泰所说:“少数人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有了,多数人也需要一个上帝,因为他们除了上帝什么都没有。”正是这种需要的存在,宗教永远不会消亡。
每个人本生来都有权有势,有些人活着活着就“一贫如洗”了。其实不是错过胡适一百年,而是错过了胜于“有权有势”万千倍的自由一百年。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