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命的本源》读后感1500字
秋天的风
2018年9月3日
早晨,行走在朝阳中,艳阳高照,天空一片鲜亮,夏天的暑热似乎还未远离。在这样的阳光里行走,难以招架。刺目的光照在脸上,照在衣服上,散发出火一般的能量,火热热的感觉。
常言道,立秋之后分早晚,意思是不论夏天有多热,一旦立了秋,即使白天酷热难耐,早晨和晚上还是应该凉爽的。不再像夏天那样,从早到晚,白天黑夜地热。或许是秋老虎还在耍淫威吧,它要抓住夏天的尾巴,作最后的挣扎,把夏天的最后一丝余威呈现在世人的面前。
九月的时节,初秋的色彩,怎一个热字了得!
尽管天气依旧很热,但是,凉爽的感觉已经在心头滋生。找一处阴凉地带,站在树荫下,或者房屋通风处,微微的秋风徐徐而来,吹在身上,拂在脸上,还是有些许凉意,与夏天滚滚热浪有着天壤之别。那微凉的风轻轻地走过心田,顿时让你燥热的心慢慢地沉静下来。而此时,你会发现,在秋风中微微颔首的树木、频频点头的花草都多了一份成熟的稳重,一份坦然的内敛。仿佛,历经夏季的高温酷暑之后,有一种质的裂变,一种浴火重生的淡定。经过了夏季的喧闹和繁复,那些历经烈日高温洗礼的树木和花花草草,以及自然之生命,似乎都在磨砺中成熟成长起来。成熟的美丽,在自然大境之下,呈现出更加优雅的魅力。
看着秋天的风拂过树梢,在叶子和花瓣上流连,难免会有一种触景生情的悸动。此时,乡村里的秋天已经是瓜果飘香,稻谷金黄,黄灿灿的稻穗、圆鼓鼓的豆子、饱满满的花生、粗壮壮的玉米……它们都在秋风中展示着生命的成熟和丰富的蕴涵。
秋风渐起,收获的喜悦也会如约而至。然而,面对这份收获,诗人们总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悟,用他们手中的笔和缕缕情思,带给我们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子美先生看着辛辛苦苦盖起来的茅屋被秋风卷起,将茅草远远地摔下,内心充满无比愤恨,更是掺杂着无限痛苦。其实,他并非真正地悲从秋风起,恨向秋风生。只不过是看不惯时局的败落和苍凉,借助秋风针砭时弊,托物言情,忧国忧民罢了。他在为穷苦百姓呐喊,在为天下寒士发声。他希望日渐衰落的朝代能在寒冬来临之前,重振朝纲。然而,凉润的秋风吹不醒梦中人,徒留老先生拄着拐杖在习习秋风中悲鸣、叹息。秋风,成为先生情系苍生的一种抒怀。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尽管身处同一时代,比起子美先生对待秋风的态度和观感,太白先生可谓是豪情满怀,喜不自禁。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太白先生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他用洒脱恣意的笔触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天人合一、情境共生,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油然而生。这样的秋风,带来的是酣畅淋漓的愉悦和爽快。
同样是面对秋风,两位先生的情感表达却是悲喜两重天。其实,不是秋风有什么不同,而是他们的心境。不同的心境和品性让我们看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人生境况和现实处境。
人生如四季。在春夏秋冬的转换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历经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时期。我们既经历过和煦春风的温润熏陶,也领略过烈烈夏风的炙热情怀;我们既经历过习习秋风的凉爽快意,也领略过瑟瑟冬风的严寒凛冽。在春风里播种发芽,在夏风里开花结果,在秋风里成熟收获,在冬风里历练蕴藏,这些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美好时光。
在秋风渐起的日子,在成熟的季节,在自然大境之下,如果有一份美丽的遇见,那将会是一种沉甸甸的收获,一份凉爽爽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