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版图:全球供应链、超级城市与新商业文明的崛起》读后感1300字
所有高墙的最终命运都是变成旅游景点。
互联互通线的重要性超越了分隔线,因此功能地理的重要性也在不断超越政治地理。
中国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知识资源,几乎可生产制造任何东西。尽管面临工资上涨和竞争加剧等挑战,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和产出规模依然在增长,而出口产品中进口部件的比重在迅速下降。换言之,中国在高附加值出口产品制造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强。
中国想要成为两个德国的结合体——既有俾斯麦领导下德国的民族强盛,也有默克尔领导下德国的科技实力。
现在假设有一艘马士基的Triple-E从上海返回鹿特丹,船上满载着3.6万辆日产汽车、1.8亿台苹果iPad、1.1亿双耐克鞋——或者其他这样那样的商品组合。当这艘船穿越中国南海的西沙和南沙群岛时,不小心被中国潜艇的远程鱼雷击中并沉没了——鱼雷本来是针对骚扰中海油HYSY 981钻井平台的越南军舰的。那么,这到底是针对谁的战争行为?轮船的运营者马士基?轮船所有者的政府丹麦?船的建造者韩国?将价值40亿美元货物置于集中风险之中的生产企业?因商品未能运出售卖收入遭受损失的包括越南和中国公司在内的各种供应商?无论这样的情形是否会发生,任何对马士基Triple-E的攻击都是对全球化的攻击,也就是对所有人的攻击。
作为无国界企业的最早原型,航运公司更为重视的是商业流动而不是国籍。掌控这些企业的多数为德国、挪威、丹麦、荷兰、希腊以及中国的富豪,他们会通过开曼群岛的离岸实体控制公司,将利润存放在瑞士,把信托和账户放在新加坡。每艘船实际上都是带有某种量子特性的资产:在利比里亚注册,挂着巴拿马的免税“方便旗”,为了控制因沉船或环境灾难而产生的连带责任,它们又归于塞浦路斯具有特殊目的公司名下。1990年,全球超过1万艘商业船只中只有23%是离岸挂牌或者注册的,如今这一比例为72%。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以及最新超级大国,其核心就是中国关注了正确的城市和正确的价值链。
如果说全球民众有一个共同目标,那就是对现代化和互联互通的追求,而后者又是通往前者的主要路径。在一个联合的世界中,互联互通毫无疑问是比任何政治意识形态都要强大的力量。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推动了中国的改革,把中国与世界经济连接在了一起,也使得中国一跃从落后国家变成了超级大国。
全球化和互联互通虽然造就了不可避免的严重不平等,但也着实改善了几十亿人的生活质量。
美国提供军事支持和技术,中国提供基础设施和出口市场,欧洲派出救援和治理顾问,企业供应链理顺连接流程,这才是地缘政治的最优明星组合。
我们需要一个更加无边界的世界,因为我们无法承受领土冲突的破坏力,因为纠正人和资源的错配能够释放无尽的人力与经济潜力,因为给国民提供足够福利的国家如此之少,因为还有几十亿人尚未充分享受到全球化的益处。边界不是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解药,更加连通才是。但是,如果我们想要享受一个无边界世界所带来的好处,我们就必须首先建立这样一个世界。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罗振宇的2017跨年演讲,看完了终于明白他推荐大家看的原因了,建议大家抽出时间来拜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