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读后感_1600字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套装共6册)》读后感1600字

从2017年12月28日开始看这几本书开始一直到现在,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易教授的书,读起来真的是很流畅。通俗但又引经据典的语言,行文结构,思辨的闪光点,当然还有众多书友的点评,都让自己能汗快淋漓的读下这六卷巨著。一直对炎黄虞夏商,周到战国亡,秦朝并六国这段历史感兴趣,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终于,满足了这个愿望。
从第一本的《祖先》开始,易教授调出中国传统神话论,而是把亚当夏娃等人都引入进来了,有点接受不了,还是坚持看了下来。
第二本《国家》,分析了从原始状态的部落,到部落联盟,再到城市国家、领土国家以及最终的中央集权,变成王朝和帝国的行程的内在驱动力,然后将中华文明与西方的雅典以及埃及等文明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也可以看出易教授的观点,那就是坚持自由和民主。这也是人类在自己中间建立政府的目的所在。
第三本《奠基者》,系统的讲解了周人的遗产,是他们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一个内核(群体意识),两只翅膀(忧患心理、乐观态度),三大精神(人本、现实、艺术),四种制度(井田、封建、宗法、礼乐),堪称体大思精、尽善尽美。这恐怕也是周王朝能持续800年统治的原因,由此也拉开了中华文明的序幕。
第四本《青春志》,这里面的所有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高风亮节,连打仗都是如此,这个时代的人,都是正人君子,贵族精神,都是给人一种大气凛然的感觉,令人神往。
第五本《从春秋到战国》,这个时候从王道到霸道,哪有那么多规矩可讲,实力决定一切。于是五侯争霸,于是子产政改,田陈代齐,三家分晋,乃至商鞅变法,到苏秦张仪的合纵连横,无不都是讲究霸道。这个时期,被称作南蛮的楚人也崛起为一霸。楚庄王说有只鸟“三年不飞,飞将冲突,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是九头鸟的原型。楚人的精神是“霸蛮”,楚人的心气是“不服周”,楚人的传统是“我蛮夷也”,而楚君的使命则是开疆辟土,抗衡华夏,图谋中原。所以时至今日,楚人后裔的湖南人湖北人,都是那么霸蛮,近现代的革命都是这些九头年们搞起来和闹成功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也有历史的逻辑。
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大夫,最后一个才是士,这是最低一等的贵族。所谓的士农工商,那只是在秦汉以后的排名了。战国时期的士,全是些精神贵族,因为他们没有不动产,也没有统治权,那就只有精神了。所以,成为精神贵族,也是历史索然。然而,在战国时期,道德沦丧,士们完全没有那些贵族精神,君子风度了,有的只是一把剑而已。于是,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他们在战国特别能影响国家格局,于是各国的王侯和卿相不得不卑躬屈膝,礼贤下士,以至于普天之下,尊贤成风。所以,这个时期真是士们的黄金时代,因为他们衣食无忧,他们还有言论自由,于是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纷纷登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年代,议题多如牛毛,总结无非两个,如何做人?到底是人性本恶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向善?由此根据人性引申到治国,如何治国呢?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
于是法家胜出。
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合流。
所以易教授说,其实百家争鸣也没有结束,因为我们民族即使在这个黄金年代,也没有调出世俗生活的范围,没有进一步去思考自由和平等。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原。所以,我们的文明在思想最活跃的时代,缺失了宗教和科学两个向度。这也是我们的民族在3700年的历史命运和选择。不由得让人深思。
看完这6本书,更加确定了看书这一习惯的神奇魔力,因为能通过一本书便可以学习一个人一生所追寻的知识,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事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