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100字
最早在选修课上听说这本书,说要看说了两年,今天才终于看完。
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月亮,是追求美以及创造美的欲望,为了到达自己心中的圣地,就算被千夫所指,就算忍饥挨饿,就算不被认可,都觉得无所谓。对环境的淡漠,对名利的鄙夷,让他与世界格格不入,但他却仍坚持自己的初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书里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以为,画画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为一个有名的画家,生活的目的就是四平八稳,放弃优越的条件而为了内心宁静去过艰苦卓绝的日子就是愚蠢。我知道这样的价值观无可厚非,可是看到思特里克兰徳,我觉得很惭愧,这也是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有的感觉,哪怕思特里克兰徳刻薄,爱挖苦人,可是他始终清醒自己要做什么,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必须放下什么,或者完全不会再在意什么,不会被道德绑架,清楚说出自己的喜欢或者厌恶,丝毫不在乎别人如何选择。他那种用生命去创造的执着,纯粹得让人震撼,让人无地自容,或许是天才才会如此,可是凡人又何尝不会做到呢,关键在于自己。
里面还有很多让人有学习的地方的小人物,比如善良温柔的施特略夫,他对妻子忠诚无私完全奉献的爱让人感动,他对朋友的包容幽默细致入微的照顾让人温暖,他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对天才的怜悯又让人钦佩。他的妻子勃朗什即使是背叛了丈夫,但她的自制力,她对自己的选择的坚持,也同样让人佩服。鲜花旅馆的蒂阿瑞,热情真诚为穷人着想不愿让别人难堪,思特里克兰徳第二任妻子爱玛,在丈夫身边一直默默守护,知道丈夫停止呼吸的最后一刻,也仍坚持完成丈夫的心愿。而思特里克兰徳的遗孀太太,书里开头时叙述的大方优雅得体,在书的最后来看,全是虚伪造作,到底什么是美,我想答案已经很清晰。
书里还有很多小的看法,比如对故乡的理解,比如对生活的选择,不同爱情的对比,都让人有感触。
- “人们都只看到了脚下的六便士,但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
这句话虽然没有在书中找到,但也确实是这本书的概括,但我更想用书中的一段话来概括:
- “让思特里克兰德沉醉其中的是一种创作欲,他非常急切地想要创造出美。这种热情让他片刻都不能安静下来,让他四处游荡,他就好像一个始终走在路上的朝圣者,永远心心念念着一块圣地。萦绕在他心头的魔鬼丝毫没有同情他的意思。世界上有的人渴望找到真理,他们的要求非常炽烈,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是让他们完全打乱他们原来的生活秩序,也不觉得可惜。”
愿你我能勇敢追随心中的月亮。
这本校正有一些缺字少字的现象,翻译还好,但有的地方也有些不通顺,推荐 傅惟慈 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