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相声(增订本)》读后感800字
四星相赠,书是好书,话不正经!
搞笑一小下!相声据说是笑的艺术,如果不亲身到茶馆一听或者放空欣赏相声大会封箱演出,则断然不会有笑颠天下的真切体验!至少没有笑肌酸爽或是解颐脱臼之可能。
相声,英文名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号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夫子庙。其源于华北,流行京津,普及全国,始于明清,盛于当代。鼻祖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派,马派,常派,苏派等……
据说,找乐逗笑的现象,历来为人类直立行走以来情感交流所需,我国古已有之,一般惯称“滑稽”,西方则称为“幽默”,其实意思是一样一样的。
有砖家扔砖头说,幽默分相声、笑话、恶搞、无厘头等方式,而相声通过语言或者对话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历来是笑的制造机器!林语堂先生讲,“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
据考据,“幽默”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九章·怀沙》:“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意思却跑偏了,可见“幽默”并非汉字结胎就有的词汇。大多数人认为,该词为林语堂先生于1924年最先介绍入中国。细考,第一个将“humor”译成中文的应该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时间比林语堂首次使用“幽默”的译法早18年……
唐伯虎呲牙大诵: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苏东坡一手抓肉一手夹鱼感叹: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真幽默也!观世事变幻,看沧海桑田,恰如士大夫刷牙,不是么,千百年前,已然一手杯具,一手洗具,真真的悲喜交加、冰火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