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格》读后感2900字
之前读过胡适先生的一些文章,说实话,我对胡先生的主张还是颇以为然的,个人认为他的很多观点虽然比较激进,但并不偏激,而且即使然已经过去很多年月,可很多依然并不过时。
之前在读他另一本文集《人生有何意义》时,我写过一篇文章,以胡先生对于何为理性爱国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那篇文章发布之后,却与个别书友发生了论战,不过,有意思的是,论战的目标与文章本身内容毫无关系,只是有些书友剑指胡适所谓的“为人”问题,并“引经据典”的加以论证。
胡适是不是所谓“汉奸卖国贼”?
我并非专家,也非学者,客观地说,我对胡适其人的了解非常有限,不过就事论事来说,至少我在其文章,以及演讲稿的字里行间里没看出他有任何“试图卖国”端倪。
首先,胡适本身的定位是学者,而不是政治家,对于学者来说,能做的毕竟有限,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输出内容,是根据自己所学,所思,所想,以及所接触了解到的东西作出思想层面的产出,但他们无法直接撸起袖子自己去治,去管,所以他们的主要价值在于社会发展的辅助推动以及间接影响;
其次,就观点传播本身,也存在一些难免的偏差,因为很多人在接触到一个观点时,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个被断章取义后的标题,至于其思想本质,则全然不知,然后这个被断章取义的标题以一种更容易被利用的方式在人群中被酝酿被传播,被偏激化的放大,使一群人热血沸腾,他们叫嚣着,“热情”的去反对,诟病,抵制一个自己完全不知道在反对什么的东西,并且高喊口号要打倒这个观点的制造者,以及支持这个观点的人,“热血青年”一般就是这么炼成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胡适曾经有关于“全盘西化”的观点。“全盘”和“西化”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乍一看就有了崇洋媚外之嫌,于是各种批评的声音纷至沓来,甚至至今仍有人以此对胡适诟病不已。
不过当你进一步了解时,会发现胡适所谓的“全盘西化”并不是指说老祖宗的东西都不要了,就此完全照搬西方所有东西的意思,胡适所指的“全盘西化”指的是“充分的世界化”,。
胡适在这本《中国人的人格》中有一篇文章,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
“二十年前,美国《展望周报》(The Outlook)总编辑阿博特(Lyman Abbott)发表了一部自传,其第一篇里记他的父亲的谈话,说:“自古以来,凡哲学上和神学上的争论,十分之九都只是名词上的争论。”阿博特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一句评论,他说:“我父亲的话是不错的。但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他老人家的算术还有点小错。其实剩下的那十分之一,也还只是名词上的争论。”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待西化的问题主要有三派观点:
一.地址西洋文化
二.选择折中
三.充分西化
对此,胡适说:
“抗拒西化在今日已成过去,没有人主张了。但所谓“选择折衷”的议论,看去非常有理,其实骨子里只是一种变相的保守论。所以我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上世界化的路。”
对此,他提议:
“所以我现在很诚恳的向各位文化讨论者提议:为免除许多无谓的文字上或名词上的争论起见,与其说“全盘西化”,不如说“充分世界化”。“充分”在数量上即是“尽量”的意思,在精神上即是“用全力”的意思。”
下面引用胡适对于此提议的理由:
“第一,避免了“全盘”字样,可以免除一切琐碎的争论。例如我此刻穿着长袍,踏着中国缎鞋子,用的是钢笔,写的是中国字,谈的是“西化”,究竟我有“全盘西化”的百分之几,本来可以不生问题。这里面本来没有“折衷调和”的存心,只不过是为了应用上的便利而已。我自信我的长袍和缎鞋和中国字,并没有违反我主张“充分世界化”的原则。
我看了近日各位朋友的讨论,颇有太琐碎的争论,如“见女人脱帽子”,是否“见男人也应该脱帽子”;如我们“能吃番菜”,是不是我们的饮食也应该全盘西化;这些事我看都不应该成问题。人与人交际,应该“充分”学点礼貌;饮食起居,应该“充分”注意卫生与滋养:这就够了。
第二,避免了“全盘”的字样,可以容易得着同情的赞助。例如陈序经先生说:“吴景超先生既能承认了西方文化十二分之十以上,那么吴先生之所异于全盘西化论者,恐怕是厘毫之间罢。”我却以为,与其希望别人牺牲那“毫厘之间”来牵就我们的“全盘”,不如我们自己抛弃那文字上的“全盘”来包罗一切在精神上或原则上赞成“充分西化”或“根本西化”的人们。依我看来,在“充分世界化”的原则之下,吴景超,潘光旦,张佛泉,梁实秋,沈昌晔……诸先生当然都是我们的同志,而不是论敌了。就是那发表“总答复”的十教授,他们既然提出了“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的三个标准,而这三件事又恰恰都是必须充分采用世界文化的最新工具和方法的,那么,我们在这三点上边可以欢迎“总答复”以后的十教授做我们的同志了。
第三,我们不能不承认,数量上的严格“全盘西化”是不容易成立的。文化只是人民生活的方式,处处都不能不受人民的经济状况和历史习惯的限制,这就是我从前说过的文化惰性。你尽管相信“西菜较合卫生”,但事实上决不能期望人人都吃西菜,都改用刀叉。况且西洋文化确有不少的历史因袭的成分,我们不但理智上不愿采取,事实上也决不会全盘采取。你尽管说基督教比我们的道教佛教高明的多多,但事实上基督教有一两百个宗派,他们自己就互相诋毁,我们要的是哪一派?若说,“我们不妨采取其宗教的精神”,那也就不是“全盘”了。这些问题,说“全盘西化”则都成争论的问题,说“充分世界化”则都可以不成问题了。”
那么把因为文字层面所导致的琐碎争论去除,仅看胡适主张的本身,还有什么“崇洋媚外”或反对名族文化吗?
所以,不管你赞同或者反对某一种主张,甚至因此崇拜或者咒骂某个主张的始作俑者前,先了解清楚该主张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才是最基本的,否则,也就很容易变成一个盲目的“热血青年”。
最后,我认为,在看一个人的主张时,也需要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就像胡适的一些观点在现在看来确实有些过于激进,甚至说偏激,但是放在它对应的时代来看,是可以理解的。
那个年代在我看来有点像曾经百家争鸣的年代,地缘隔绝的时代已经被打破,腐朽的东西丧失了生存土壤,世界在变,社会也得跟着变,每种主张能发出声音,能立足与那个时代,自然都有其道理,但却没有任何一种主张就是能够彻底解决一个时代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因为真正能解决的问题的办法都是在不断试错的过程当中,不停融合,去粕留真,并经过反复验证后才被慢慢孕育出来的。
对于我们这些站在结果看过程的人来说,是非对错仿佛一目了然,但对于他们来说,我们的现在就是他们当时所眺望的未来,他们面对未来,也茫然,也探索,也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我们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为他们做的某件事情,或是某个主张,就给他们乱贴标签,因为,我们其实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继续前行。
胡适的这本文集个人非常推荐,其中还包括了他对读书方法,对社会问题的正确理解方法,对很多社会现象等等等等的一些看法与思考,很值得一读,而且,有一点我们要注意培养,就像胡适所提的,我们要学习的不是盲目一味的接受某种主张或思想,而是要通过读书培养自己正确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