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别了,北上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读后感_2500字

《别了,北上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读后感2500字

这是我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给一本书评一颗星,也是我吐槽最多的一本书。之所以坚持看完,就是为了最后写一个书评,谈谈自己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最初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以为是作者在北上广工作和生活的纪实,结果翻开之后才知道,全篇都是一个大龄博士生对社会的不满和怨念。因为我个人始终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所以我非常非常讨厌各种无病呻吟、“以小见大”的负能量信息,像这种满篇都是负能量的书我不知道是怎么得到出版并且堂而皇之地被称为所谓“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我也专门上了豆瓣去搜,结果在豆瓣上根本找不到这本书!
作者虽然给书中的各种人名、地名、校名都做了处理,但由于他讲的都是现实中的事,很多还是可以通过各种蛛丝马迹分析出来。首先,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他是1978年参加高考,在2010年还是四十多岁,所以他应该是六十年代初出生的。而他博士毕业的E大,根据他的描述,是在颐和园周边,且根据书中内容断定他读的应该不是北京大学,那么紧挨着颐和园的还有两所非军校可以培养博士生,一个叫中央党校,一个叫国际关系学院。所以在他书中反复提及了211这个概念,恐怕他不仅第一学历不是211,如果他真的是中央党校或者国关学院的博士,那么连他的最后学历也不是211!就这样一位“三无博士”却对体制内有着迷一样的眷恋,毫无疑问,那个年代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对体制产生信任甚至依赖感,但是改革发展到今天,真正的人才是既要能在体制之内和光同尘又要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显然,作者在思维和逻辑上就没有走上市场经济的轨道,而且其眼界之狭隘让我瞠目结舌,他找的所有工作几乎全部都是一种职业:大学老师。我承认,对于博士而言,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肯定是最适宜和恰当的,到这绝不意味着博士只能去做大学老师,即便是作者本人也曾联系过非科教机构,然而最后他都没有选择,甚至对于这些单位和企业根本就不上心。
作者的问题与困惑和这个社会有很大关系,这我绝不否认,我们国家的人才政策需要进一步改革我也非常认同,但是从他的书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作者自己。除了刚才我提到的眼光狭隘之外,作者悲观的心态,挑剔的要求,都造成了他求职的不顺利。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几个关键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但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却不一定要像作者一般极端批判。首先,全书一开始他就强调了211这个事。用人单位对于非211毕业生,特别是第一学历是非211毕业生的歧视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但绝不是说所有单位都这么sb,因为有很多211高校不管是录取分数还是综合实力都很差,而一些非211高校却有着很强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知名度,所以录取分数线往往会高于绝大多数211高校。比如我的本科院线,尽管我必须承认我的本科院校非常一般,但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它的录取分数线并不低(我高考当年的分数也完全可以上一些偏僻省份的985和绝大多数的211高校)而且事实证明,这个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北京市的各种单位,即便是在全国排名来看也肯定在全国前一百之列,所以只要是智商正常的hr都会对这种特殊情况予以考虑。其次,是一线城市的户口。这里我也必须承认,在北京如果不是考进了公务员队伍或者其他事业单位,想要解决北京户口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疏解首都人口这是非常必要且必须的,之所以北京疏解人口难度较大,还是因为北京周边没有建立起一个发展良好的城市圈,相比之下,上海的人口疏解问题就缓和很多,因为南京杭州甚至苏锡常完全可以满足年轻人寻求发展的需要,所以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的建设都是非常重要也非常急迫的国家战略。但是话又说回来,北上广能够带给年轻人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也可以渐渐满足,所以现在看来北京户口最大的优势就是下一代的高考优势。如果再加上环境,交通,放价等等因素综合比较下来,只要愿意拼搏向上,中国有着广阔的天地,未必要困守北上广,恰恰是基层最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再者,就是所谓的编制。这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事物,由于编制的限制,造成了同一个单位中严重的同工不同酬,人为制造了大量的不公平,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这种制度虽然不合理,但也是现实存在的,我们必须正确看待,理性分析,因为这种不公平之存在于体制内单位,对于企业而言,个人的价值就是为企业盈利,只要你能给企业挣钱,你就会获得丰厚的报酬,所以离开了体制我们并不是不能生存,在市场经济的广阔天地里或许还可以过得更好!
读着这本书也让我想到了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当时回想自己的大学时光,上课,自习,搞科研,发论文,社团活动,学生工作,夏令营,保研,考研初试,考研复试,找工作甚至恋爱,伤病,旅行都全部经历过,正是由于种种意外,迫不得已在临毕业之前三四个月才突然意识到我似乎需要去找工作了,然而当时已经错过了国考和京考,仔细一琢磨,对于本科生而言能解决北京户口的机会似乎只剩下工商银行的春季校招,当时我也匆匆报名,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竟然通过了笔试,但在面试时由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未能被录取。所以知道自己想要解决北京户口没什么希望了,就开始寻找其他的招聘机会。当时我在家人的帮助下得到了一个在党报下属的出版社做编辑的实习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领导也还算满意,甚至同意我就在出版社继续做编辑工作,但是我个人对于枯燥的编辑工作并不十分感兴趣,所以又在同学和朋友的推荐下投了两个教育培训机构的招聘且都顺利地通过了笔试,面试,试讲等环节,其中还有一家是国内比较著名的教育培训机构,这家机构还给出了第一年10w以上的报酬,只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把简历投给了一个部委党校,且得到了录用,并最终选择了这里,虽然工资极低,但毕竟有一个不错的平台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就从我非常简单的求职经历中,我觉得找工作真的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要把眼光放长远,思路变灵活,没有任何一个工作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不要总想依靠体制的福利,事实证明,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公平,体制内的福利在十八大之后越来越少,作为年轻人还是要相信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可以创造自己的未来,生活没有那么多绝望,只要内心阳光,就别怕一时的阴雨,因为阴雨总要过去,而雨过天晴的彩虹才是最美的风景!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