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祭语风中》读后感_700字

《祭语风中》读后感700字

“一生的苦乐不要颠倒!”

这只是一本小说,但我却能在这本小说的每一个人物上看到了熟悉的影子,可能因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拉萨,文中还多次提及山南,也有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第二主线圣者米拉日巴的故事,让我忆起跟叔叔边看米拉日巴传记边哭泣的夜晚还有去年洛卓瓦隆给我的震撼。趁着这热情还没散去,记录这一刻的感悟。

1. 晋美旺扎,最终变成了一个守望天葬台的老人,他辗转于世俗之中又最后从中仓皇而逃。只是每每绝望之时,希惟仁波齐和圣者米拉日巴是他最终倾诉苦闷与安放灵魂的驿站。“世间一切皆无常”,他看着那么多人的离去,最终也“宽恕”了他们亦或者自己的曾经。

2. 罗扎诺桑,1959年还是个跟着仁波齐走在“逃亡”路上的小僧,1968年就站在广场中心大喊“打倒剥削阶级!”在他身上最能体现“历史的厚重”,不禁惊叹大时代中人的脆弱与无力,直到临死时,他说“昨晚梦见了希惟仁波齐”,大抵是真的梦见了,大抵是真的后悔了!

3.卓嘎大姐等邻居让我想起那些在影像里或者在现实中“经历过文革的老人们”,他们曾经打倒过佛像,焚烧过经书。但他们后来也开始忏悔,开始拜佛念经。也恐惧也癫狂,这大概就是“老百姓”,这大概就是大多数的人类。

4.努苏白管家,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管家,一个知恩图报忠心耿耿的管家。没有拳打脚踢也没有肆意辱骂,因此这个形象也跟着小说鲜活了起来。

5.瑟宕二少爷,坚定的信仰让他为朗生减税,还农奴自由。可没想还是被群众的狂潮推向“牛鬼蛇神”的队伍。到最后“他好像什么都不相信了”。

总结: 西藏60多年的动荡那么多的事件哪是一种声音一本历史书能说得清道的明的,可是这本小说却以一个个在历史的潮流中漂浮不定的“小人物”的悲欢喜乐来叙述,感慨之余,更是感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