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她他》读后感_1500字

《她他》读后感1500字

<她他>

阅读本书实属偶然,本以为绝不会读这样的题材,读完之后心情却久久未能平静。回荡在耳边的便是这句:

我不愿做世上任何别人,只愿意做我自己。

  • 作者本人:本为詹姆斯·莫里斯,1926年出生于英国,年幼时变认为自己心理上应为女性,可是身体上却体现男性的机能,作者在往后的人生中一直陷入这种性别的混乱中难以自拔。也就是所谓的错生性别现象。提到这种现象,本能上自然而然会把他与异装癖、同性恋等心理问题自然归结为一体,但是读完后却并不是。可以说本书确实是一本心里小说。
  • 我相信每个正常人都难以理解变性手术的意义,不明白为何这个世界上会有人甘愿毁坏好好的身体,由健康人变为阴阳人、甚至是死亡。而且作者在书中的描述感觉他就是一位正常的男性,很多观点也是男性视角来写,无法理解他为何自认为心理上是女性。但是我们不是作者,也不是广大对此深有体会的同胞,毕竟存在即合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正如上一个书《妞妞》的作者周国平所说:感同身受是绝不可能存在的。痛苦也只是个人的印迹和感受,人和人永远只能做到移情,却无法处于相同的境遇。
  • 纵观作者这一生,是极为成功的。9岁进入牛津大学,入伍参军。先后在《卫报》、《泰晤士报》当过记者。也报道过英国登上珠峰的报道,被《经济学人》称为最优秀的记者。35岁前便已经四处游历,看尽这世间的风景。书中所描绘的开罗,卡兰布兰卡的景象,甚至是威尔士人身上特有的自由精神都深深属于作者本人的财富。阅读本书时,尽管本书的译者已经过世,年代已久,很多句子读起来怪怪的,但是书中对于景色的绝佳描写,以及文字所体现的美感确实可以一目了然。再加上作者与伊丽莎白结婚,育有三男一女,生活幸福美满,变性似乎更加令人难以费解。
  • 但是仔细读完本书,一切谜团似乎迎刃而解,作者本人也本书也为了家人,爱自己的人以及广大同样有此困惑的人有依据可循。书中展现的主题也是当代本学研究的话题,即身份危机(identity crisis),自小时候起,生理与心理上的分离变形成了难以抹去的裂痕,一直想要成为女性的冲动被压抑,难以找到宣泄口,直到最后以手术的方式解决。作者在整个过程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可想而知。不仅是巨额的手术费用,他人的非议,社会的不可接受性,更是精神上的创伤。trauma之根深种,痛之切,可是特别佩服的是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如他所写道:

我的过去依然与我同在,而来日方长。

过去已不可更改,而人的未来还很长,无需介怀,只能勇往直前。这或许就是作者的优秀之处吧,也是她/他没有走向歧途的原因。

  • 除此之外,因为作者身份的特殊性,经历了男性到女性的性别转换,其眼中的他人更具有深刻性。男性因其身理特征,女性对此产生的自卑,千百年来女性因社会的培养,逐渐变得能力不足,很多事情依靠男性解决,潜意识里被列为二等公民。无独有偶,这让我想起了波伏娃老奶奶的《第二性》,同样的社会现象呈现,或许以后依然继续。男性的果敢与女性的感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两性平等话题也更有了现实依据。我相信作者经历这种变化,能够站在很多人没有的视角看待同一件事物,从这点来说,他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
  • 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生命中也有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不论是心理疾病还是精神疾病,都有其事。从社会的角度,虽然法制不能一步到位,但是作为个体,我们应该给予他人更多的包容性,让生命有很多的可能性。就包括金星本人,不少人对他存在鄙视的态度,但是扪心自问,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又能比他们这般优秀么?答案自在心中,愿一切安好。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