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人间失格》读后感_1500字

《人间失格》读后感1500字

这是我的读《人间失格》的第二个版本,选取的四篇文的确要比之前的更系统一点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太宰治。这一次看也比第一次看更心平气和一点。
叶藏多次形容自己喜欢"讨好和取悦他人",以此来克服心里的不安和恐惧,寻求他人的认同。普通人大多有过向他人妥协的经历,违背初衷,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原因多种多样,与我而言是对这个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缺乏安全感。对太宰治而言大概是他的所思所想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理想和现实存在的巨大冲突无从化解。
明明脆弱敏感,却又内心澄澈。叶藏思考活着的痛苦,看到太多别人意识不到的东西,无力改变,无法融入,甚至内心也不够坚强。这也许跟当时日本的政治环境有关。
叶藏无疑是可怜又可恨的一个人物。但是真的读下去之后,你反而无法讨厌他。从他的手记中,你会不经意间看到自己的影子。像有的读者说的,会想要抱一抱叶藏,抱一抱那些孤独善良,内心柔软的灵魂。就像文中末尾所说的,"我们认识的叶藏……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但是至少于我个人而已,我是不喜欢叶藏这样的人的。叶藏也不是一个正面的角色。从幼年的敏感脆弱,青年的荒诞,后期的堕落,他抽烟,酗酒,纵欲,私生活混乱,注射玛咖,最终被送入疯人院。
同时也看了余华的《活着》,在这里也能看出中日文化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差别,同样是战后的年代,同样是新旧交替的时代,同样是没落的贵族阶级,余华笔下的福贵,写的是农民阶级的小人物,一生悲苦,甘于平淡,表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忍和韧。而太宰治至死也不愿低下头来,笔下的叶藏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但他始终在追求精神世界的真善美,读的时候就觉得,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支撑叶藏活着的力量,小女孩繁子的纯真无忧,由子对他人的信任,这些都是能触动叶藏的东西,但最后都遭到破坏了,他的不断的尝试,其实就是不放弃生的希望,但表现出的是一种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而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不允许这种生活状态的。莫言的书还不曾看过,不知道有没有这一类型的人。印象中中国也是没有太宰治这一类型的作家的。
深有体会的一点,是关于由子的事情,叶藏的反应是"逃命似的一个人又冲回了天台",之后的态度也是逃避,不去解决事情,后来更是吞服安眠药。这是很是讨厌他的地方,我不知道这算不算"鞭毙叮在肚子上的牛虻的尾巴",但是让我直观的感受到叶藏的不作为。他的追求和抗争,努力和反抗,都只存在于他的精神世界,都只像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其实他一直没有直接的对他所不能接受的事情做出过努力,做出过改变。想成为画家,但是不曾认真作画;想要的幸福,没有努力的守护;想不依靠他人生存,但是不曾努力工作。如果不曾努力,那就谈不上抗争。
看到有人简单粗暴的将叶藏的命运解读为咎由自取,大概也是缘于此。
《人间失格》中有这样一段话,"还有一个词叫"犯罪意识",尽管我在人世饱受这种意识的折磨,但它就像我的糟糠之妻,是我一生的良伴。我与它顾影对怜,一同寂寞地玩乐嬉戏,或许这也算是我的一种生存状态。"
想起太宰治非常著名的一句话:生而为人,对不起。感觉《人间失格》表达的也是类似的一种观点。
余华所作的序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但是表达的却是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做个普通人,活在当下,庸碌一生也好,为了不庸碌一生而努力也好,我们都在认真的生活。生而为人,很幸运,活着是件很美好的事情。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