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情叫杨绛和钱钟书》读后感2100字
民国烟云,时代临界,不乏缠绵悱恻的传奇爱情故事。那时,这片东方土地刚刚掀开沉睡的眼皮,打开望向全世界的眼睛,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像是一团火焰,燃烧在每一个青年的心里。时间这把筛子,留下无数段令人回味的情缘,它们活跃在大小银幕上,也流传在茶余饭后的谈资里。细数这些往事,也唯有一段,看似并不波澜壮阔,却最为暖心。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儒雅才子,一个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他们仿佛已有了前世的约定,不纠结,不吵闹,不理喧嚣,只是安静地牵着彼此的手,走到时光尽头。今天,人们仍然反复咀嚼着才子留下的经典命题:围城之惑。他却早已参透了自己的姻缘,与妻子携手走过万水千山。有人说,爱情最动人的时刻,是烟火绽放的那一瞬间,即使短暂,却也可以回味一生。我却觉得,孤单世界里的平淡相守,不抱怨、不欺骗、不相离才是最动人心弦。围城,是心里的围城,执手真爱,便无所谓出去与进来。激素的吸引,只是瞬间。灵魂的契合,才是天长地久。这便是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他们是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情人,最好的知己,最好的亲人,最好的夫妻。当人们过了喜欢狗血剧情的年龄,越发懂得爱的真谛是什么,就越能够懂得杨绛心里的那份波澜不惊。我们在她的作品中打捞着往事,感受那平淡中的巨大力量,忽然明白,为何爱情可以生生不息。如今,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也已溘然长逝,她带着淡然的微笑,跨过阴阳两隔,与他们相守天堂。曾经沧海难为水,世上只有钱钟书,可以与她并肩而立。
有人说,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旷世奇缘。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他们遇上了,情爱萌芽了,当时年少青薄衫,牵手处,许下的是一生一世的承诺。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时间无涯洪流里,他们相亲相爱,相伴相随,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跌宕起伏,却在细水流长间写满暖心的温情。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一双人,一世围城。世事坎坷磨难多,他们携手共进,走过了爱情,走进了婚姻,他们举案齐眉,走过了“文革”,走过了一路世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在那段只剩下她一个人的岁月里,她沉浸在回忆里取暖。她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完全全是梦。岁月如歌,在这百年人生中,她已拍遍栏杆,看遍人世百态。她说:“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钱钟书曾如是概括自己的婚姻——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走过漫漫人生路,爱情究竟是什么?三毛说,爱情有若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不可说,那就不说。他们这对琴瑟和鸣的文坛伉俪,相携走过了一生。纵然如今杨绛先生和钱钟书先生都已溘然长逝,但浓情不语,她与他的一世爱情,依旧在岁月的轮回里静水流深。
看完这本书,又想起了杨绛先生书写的家庭回忆录《我们仨》。想起了杨绛先生笔下生活的平淡和睦,夫妻的恩爱相依,女儿的可爱孝顺,也许正是有着太多温暖和欢乐,当看到杨绛先生说“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写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被这种离别的悲恸击中。战争时期上海沦陷时,钱先生曾对杨绛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如今,我们仨,再无生离和死别了。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
看到最后一段时,眼泪划过眼角,毫无征兆的流了下来。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看到这段,想起了龙应台的目送,作为文学功底深厚的先生,本该有驾驭任何语言的能力,却选择了最朴素的一种,没有浓墨重彩,只有一件件家常娓娓道来。看似平凡朴素的语言却温暖了一颗颗孤独漂泊的心, 张爱玲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于千万人之中,遇见那个想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她便成了他心里割舍不下的情意。”无人不醉的美酒,无人不醉的爱情。情不醉人人自醉。分别不是停止,是蔓延,如藤蔓布满全身每个细胞,渗透血液。那么,就让这无处安放的思念,伴他入眠。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好,爱情,原就是杯香醇的烈酒,浅尝则醉。那么,就这样,醉倒在爱的时光里吧。又是相思,如水般滑过琴键,不经意就泻了一地。就在那被静谧包裹的深蓝夜色里,轻酌小吟,任层层叠叠的回忆泛滥,任真真切切的思念,逆流成爱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