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第30期》读后感1100字
回答敏敏特穆尔书友的问题,“在团团的阅读范畴,我和风吟有没有特意培养,如果特意培养了,用的是哪些具体的方法?”
我调查过一部分同事家庭教育的态度。取样相对有限,结果仅供书友们参考。
父母酷爱唱歌跳舞钓鱼打台球等娱乐活动,一周不娱乐浑身骚痒难耐的,子女也大致如此。
这是第一种常态,负面的常态。
父母喜欢读书写字做题看电影等精进项目,每天不精进就郁闷得不要不要的,子女也大致如此。
这是第二种常态,正面的常态。
因为本单位人数有限,目前尚未发现特例。子女相对于父母有变化,还没有达到扭转家风的程度。
相对于孩子这一给定的个体,家风是一种环境。我相信人能够战胜环境,我相信这不容易。我相信环境能够战胜人,我相信这很容易。
我们单位有三个同事,平时懒洋洋地混日子,娱乐,精神抖擞,工作,萎靡不振。他们三个不愿意接受新鲜任务,仰仗自己年龄大、资历深,拒绝入党、学电脑、做复杂表格、完成技术深化。
大家提醒无效、劝解无效、轻度管理无效,也只好留出空间让他们嗨。
他们三个的孩子今年都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理科二本线360分左右,那三个孩子都没能考过二本线。
这是第一种极端的实例,负面极端。
我大哥的儿子今年上清华,我大哥酷爱什么?读书,摘抄,思考,写日记,做题,整理文章,研究政府工作报告,研究领导讲话精神,研究人情世故和酒席礼仪。
我认识我大哥三十几年了,这个人一直这样,稳如磐石。
这是第二种极端的实例,正面极端。
我们家族有例行聚会,两个月一次。我大哥的儿子聚会的习惯很特别,他带一本数学题,和大家联络联络感情,吃饱喝足,坐在一边掏出笔来做题。
弟弟们和妹妹们在那边吵吵闹闹,这孩子基本不受影响,沉浸在精进世界里,心如止水。
我的家庭教育态度,介于我大哥和那三个同事之间,是一个中庸党,是一个中庸偏正面的人。
团团的阅读,我和风吟特意培养了,用哪些具体的方法?只用一个,言传身教。
以上段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正面常态、负面常态、正面极端、负面极端,我自己的家庭。
在培养团团的过程中,我和风吟发现,说到不如做到,身教重于言传。到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喜欢说教,比如这样说:“团团,你阅读吧,阅读很酷。”这个有用,但它一般只能起辅助作用。
现在我们喜欢捧着书本,认真阅读,她不模仿就算了,我们下次还是捧着书本,认真阅读。
风吟今年怀孕,读书比平均数量少一点。我还是正常的数量吧?有的书友问过,为什么我和风吟都没有设置微信读书颇为流行的2017年100本计划,这问题不好回答,如果是长期关注我的书友,不难发现我2017年已经读完100本了。风吟和团团读书都比我快的。
不知道回答清楚没有,困了,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