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_1200字

《从甲午到抗战》读后感1200字

读完《从晚清到民国》还不过瘾,顺着作者读到《从甲午到抗战》,虽然时间上有交叉但内容却不相同。作者写史特色之一就是明显的评论色彩或者叫个人感情,尽管与常日的历史著作风格迥异但读来酣畅淋漓。唐先生写书,每本都会有几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呈现出来。对于本书而言,则是张学良和汪精卫,后者更是占据较大篇幅。这是后话。需要指出的是,本书更像是论述合集,部分内容为与人合著或其他所写,整体可读性略有降低。
以下,言归正传:
尽管时代更迭,但风雨飘摇的百年历史中中华民族血气方刚还在,家国情怀犹存。这和政党利益无关,和权力纷争无关。用作者的话讲,“在民族大义之前,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大家都会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至于战乱之中的个人渺小孤伶,作者写道,记得我们千万青少年随数十万老幼难民西撤时,我个人挤在一条超载的小轮船的甲板之上,自武昌,越洞庭,驶往常德时,舟过岳阳,正值大批敌机低飞轰炸岳阳车站和江边码头。这时江天一色,晴空如洗。举头仰视,但见敌机飞过,弹从机出,如秋风落叶。如今读来,悲从中来,无以复加。
全书写的是我中华民族,却与日本有着千丝万缕关联。提及日本,其民族特性之下的卑劣和残暴让包括作者在内的诸多同胞咬牙切齿,更不用说至今不肯客观承认所犯下的罪过,甚至不惜篡改历史、睁眼说瞎话。作者从国际史的角度说,日本文明是东方文化中的小老弟,西方文化的跟屁虫,在崛起过程中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日本侵华,打得算盘是速战速决,如果闪电战更妙。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把酱油一滴滴地,滴进大水缸里去,没止没尽地滴了八年。结果水缸还是水缸,酱油却不见了。”日本为何不能“达到目的”呢?理由很简单:它碰到一条“硬汉子”蒋介石。蒋认为,你要“和”,要“终战”,那你就“撤兵”。撤到“七七事变”以前的状态,那么我们就讲和。你不撤兵,那我们就打下去,打到两国同归于尽为止——日本军阀就这样被蒋公“将了军”, “将”得他们束手无策。
时至今日,假若中印开展,历史仍会重演,更何况今时今日国力昌盛。当然,和平才是最大的胜利。
提及张学良,作者另有专著细细阐述。本书中给出张学良之谜的答案。为什么张学良要冒“枪毙”之险,干这么一下呢?事实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捉蒋”是出一时冲动,“放蒋”也是出于一时冲动。
提及汪精卫,作者既有痛惜也有批驳甚至言辞激烈之处有些咒骂。煌煌国民党元老,何以叛国投敌,何以成为近代汉奸第一人。这里既有其妻及得力部下的蛊惑和引导,也有所谓建功立业的志向,到最后鬼迷心窍。只可惜,大东亚共荣圈的破梦没做就被砸醒了。彼时,汪先生恐怕未曾想空头皇帝梦,中间还夹杂着日本“政府”与“军部”的各行其是。“政府希望侧重诱蒋,因为蒋有实力;而军部则侧重挖汪,因为中国政府是个双头马车,一马仆则二马不能行,挖出了汪,则蒋自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也。结果双方互不相让,各行其是而互挖墙脚。”
历史不会重写,历史正在重演。愿每个人警钟长鸣。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