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之惑》读后感1000字
被踹开的大门
历史是很有趣的,同一段历史在不同人的笔下会呈现不同的模样,有真有伪,难以分辨,不过也没所谓,闲书就是用来消遣的,只要读起来舒服,事实也并不太重要了。
张鸣教授的作品就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我不敢说看过他所有的作品,但也可以说大部分看过吧。史实方面我不好说什么,但文字方面确实不错,娓娓道来,易读易懂,这本《开国之惑》也是一样。
对于鸦片战争那段历史,我们从小就被教育那是一段屈辱史,帝国主义国家就是准备来殖民统治的,记得那时候每次看到近代史部分都是义愤填膺的感觉,有着深深的屈辱感,以至于根本不想看这一段。长大后,看得书多了,大概思想也复杂了点,回头看小时候的想法,有时会觉得有点可笑,大概那时候真的有点怨妇心态和鸵鸟心态吧。
鸦片战争总体来说不是为了鸦片,尤其是第二次。禁烟只是个导火索,或者说只是战争的一个由头,英国的目的在于打开大清帝国的大门,把大清帝国拖进整个世界的贸易架构里,它当然不是为了大清的发展,它没那么好心,它是为了赚钱而已,客观的说,如果清政府自己愿意打开贸易大门,战争没有必要出现。
当然,历史不存在假设,战争当然是出现了。战争的结局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从战术素养还是军事实力方面,大清都不可能是英帝国的对手。总有人喜欢把战争的不良结果归咎于个人,让所谓的汉奸们充当军事失利的替罪羊,好像只要林则徐似的人物来主导战争就能改变结局一样。
这样的看法不只是这次战争才出现的,事实上,中国历史上很多战争后都有类似的论调。南宋不能击败金是因为秦桧,满人能入关是因为吴三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历史的事件中,人的作用有时候的确很大,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战争,实力的对比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有一些以弱胜强的战例,但大部分还是靠实力说话,而且,即使是那些少数的战例里,也并非都是人起主要作用,说得泄气点,这个世界少了谁,地球还是照转。
大清的大门是被踹开了,但是天朝上国的心门却没有打开,皇帝如此,大臣如此,子民们也是如此。大家都愿意相信这是个别人的失误造成的问题,天朝还是那么伟大,老祖宗的东西还是那么完美,战争过后,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除了一些替罪羊们。战争是白打了,门是白踹了,天朝的美梦还是在继续,继续到天朝崩溃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