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读后感1200字
除非他们觉醒,否则永远不会反抗,但除非他们反抗,否则不会觉醒。——《一九八四》
比动物农场更加深刻,农场故事让人觉得有趣,略加讽刺意味的来引发人们思考,农场的故事无法全面概括极权社会以及反抗者,而《一九八四》从一开始便把故事设定在世界上只有了三个超级大国,各国边界战争不断,却又遵守着协议,战争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群众陷入一种状态,为了解决生产过剩,这样一来便要重新定位政府的意义。作者描述了一个极权政府的存在,而它所存在的意义正是人们所应该思考的意义。
观察一件事物就要把它放到极大,如果它存在的时间太短,就要延长它的时间,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对于政治体制与权力中心而言,把权力升到极点,政府可以操控一切,人置身其中才能体会到政治的可怕。
政府虽然形式多种多样,职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它的本质和目的是一样的——服务(操控)人民,维护统治。所以从古至今,不管朝代如何更迭,中国文化却是一脉相承,原因之一就是推翻旧政权容易,但是如何建立战后统治秩序却是最难,所幸中国有儒家,即便是元朝,北魏,满清入主中原仍要学习汉人文化,不是因为想,而是必要,儒家所奉行的伦理道德,仁义礼智信所以才能流传至今。
“杀一人容易,杀一思想难”,思想可以被遗忘,被改变,但就是不能通过暴力消除。温斯顿被捕,所经历的一切痛苦乃至恐惧,都不是为了惩罚他的身体,而是为了改造他的思想,让他接受假象的事实,承认党的至高性,想起电影《发条橙》里的一幕,人在轮椅架上被固定着,用机器撑着双眼,无休止的播放影片,从眼珠延展的血丝记录着画面内容。不管是电影还是本书中有维护,便会有消除,而暴力通常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一九八四距离八九年一个隐晦的名称很接近,距离十年文革也不是太遥远,知青下乡、科举制度、焚书坑儒等等,这些统治者为了其统治所施行的政治或政策,都让那些身处当年那个时代的人不寒而栗,季羡林在《牛棚杂忆》中记述到,每天担心的变成了现实,为了避免被小将们开飞机而酸痛的胳膊,自己开始练习这种奇怪的姿势以便开会的时候能撑的久一些。如同文中末尾温斯顿每天在杜松子酒中睡去,又被对酒的渴望而唤醒,意识是有的,偶尔想起心中的回忆也被双重思想所打破。
“老大哥在看着你”,在无处不在的电子屏和窃听器中,人们能否有着自己的自由和幸福?答案是有的,三大口号中“自由即奴役”,奴役也是自由,在那个快活的小屋下,那个永远唱着歌的大屁股妇女,每天似乎有着晒不完的衣服,有着做不完的家务,她或许也会在集会的时候喊着口号,也会在仇恨周的时候发泄自己的愤怒,但她还是会在结束后匆匆回家洗衣做饭,缝补晾晒,她无暇记住到底是和欧亚国或者大洋国打仗,也不会思考党的存在意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群众是历史的推动者,而却只有极少数人才是历史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