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_3500字

《于丹趣品人生》读后感3500字

在这本书中,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用一个个典故或现代故事将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伤痛阐释得淋漓尽致,句句直指人心,撞击心灵。她用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高品质的生活情趣,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方式。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奏。所以,与其说这是一部文化随笔,还不如说这是一本心灵的佳作。在书中,你将读到如何借助古人“一生相伴的酒,日常品的茶,宛若天籁的琴声”,让自己疲惫、充满噪音的内心停一停、静一静,重新找回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从某种程度上说,于丹教授更像是一位“心理医生”,在她的悉心开导下,那些曾经萦绕在心头的负面情绪——焦躁、迷茫、抑郁、愤懑、无奈将会逐渐消散,你会在寂静的阅读中找回那个最初的自己。

由此,我想到了一个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热词:“幸福指数”。也由此而受到了一些感悟和启发:

启示之一:不要在忙碌中失去自己的心灵

书中,于丹用清代大戏剧家李渔的“且停亭”的故事阐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亭子的“亭”加一个单立人,就是停止的“停”,人进了亭子就“停”下了脚步。亭子原本是空,有了人以后就有了意义。我想,《于丹趣品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于丹想在忙碌生活里给大家搭几个小亭子,让我们匆忙的脚步有停歇的时间。于丹认为,在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毕生的愿望的时候,要懂得停下来享受生活的意趣与闲情,时时观照自己的内心。当然,书中所说的悠闲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个人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迷失人生方向,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这才是于丹本书的用心所在。

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每天只知道疲于奔命,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幸福吗?快乐吗?累了吗?值得吗?这些感受,又有多少人会静下来思考呢?正如书中所说:“此时此刻的我们,怎么了?平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奢侈品,而除了幸福,我们又似乎什么都有;人人匆匆忙忙向前进,又时常困惑:我要去哪儿?”在她看来,幸福感在今天变成了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许多人费尽心机拥有了财富、名誉、权势、地位,却蓦然发现自己恰恰丢掉了幸福。当我们日复一日辛勤地忙碌,过分专注事业发展,专注一件又一件琐碎事情,就会在忙碌中将自己置换成生活的囚徒。现在的人们无法去享受古人那种闲逸的品茶听琴生活,我们要学的是古人的一种心境,而不是照搬古人的生活方式。这样,不管处于什么时代,在什么节奏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林语堂先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社会哲学的最高目标,也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想,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我们不妨忙里偷闲让自己停一停、静下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停下来给自己一些关怀,积攒力量重新上路。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人生路。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活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享受的也是这个过程中的感受。路上是有风景的,在奔跑的路上,我们要把生命的速度降下来,创造生活的同时更要享受到生活的快乐。在于丹看来,能否放开心境,从容而快乐地享受并经历人生,是人生是否圆满的关键。

启示之二:学会享受工作,快乐工作,幸福工作

人们通常习惯用“幸福指数”来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在书中,我读到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这组数据来源于中国休闲绿皮书——《中国休闲发展报告》。报告里说,大约有33.1%的北京市居民没有享受过带薪休假,大约有17.85%的人没有固定的双休日。更有意思的是, 80%的以上的受访者都表示,如果假期有双倍的薪水报酬,他们宁愿放弃休假而去加班赚钱。据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公布:巴西、立陶宛平均每年带薪假期为41天,在世界上排名第一,而中国只有不足20天,在世界上排名最后,还得不到保证,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不高。来源于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分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每个人实现自我的动力各不相同,中国人最大的生活动力是对子女发展的期望和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追求家庭幸福、追求人际优势、追求一生平安、尽力做好本分、实现自我价值,分别列第三至第七位,第八位才是为社会作贡献。这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说明大多数国人都把工作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

在我的理解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工作已不仅仅是为了丰富社会的物质财富和满足个人的温饱生活,学会享受工作、快乐工作、幸福工作,应成为当下人们普遍追求的生活方式。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可以说,工作质量决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工作中的“快乐指数”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指数”。快乐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快乐的心情工作,二是在工作中获得快乐。“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如果我们不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幸福指数”肯定不会高。前几天看《信仰》、《国家命运》等电视片,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我们的党为了民族的解放和自由,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五星红旗是无数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用他们的鲜血染红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事业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想想: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富民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有什么理由不勤奋工作呢?

每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大都不同,有的人积极乐观,有的人消极颓废。于丹的大智慧体现在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对美好人生的不断追求。她认为,成功的目的和意义,不外乎寻找一种人生的价值,追求一种幸福的感觉。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时代特点决定了我们这一代交通人必须吃苦吃亏,敬业奉献,求新求变,开拓奋进,做出更大的成绩和牺牲。时不待我,面对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岗位,大力弘扬交通人应有的人生价值观,大力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交通精神,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学会幸福而快乐地工作,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做一个精神上和事业上的富有者。一个人有了成就感,才会有幸福感和满足感,才会激发出更大的动力和创新热情,从而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尽心尽力,高标准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启示之三: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的得与失

“品茶、饮酒、弹琴”是古人推崇的高雅之举,当然,在古代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背景下,能品上茶,喝上酒,弹上琴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劳动人民还是为生计而奔波。不过,作者在文中透露出来的“保持平常心态、品味幸福人生”的哲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国,三十年大发展天翻地覆,个人、企业、社会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大家你追我赶,唯恐落后于人,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充斥在角角落落,品茶、饮酒变成了不得已的应酬,弹琴学艺也仅仅为了加分升学。于是便有了下面这句于丹的话:“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匆忙,生命中越来越缺乏仪式感。没有仪式感,人生就不庄严,心就不平静。”心不平静了就会感到累,感到压力大,人会变得更加急躁,于是便陷入这个恶性循环中去了。

事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我们需要事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与朋友。在这个复杂而纷扰的世界里,我们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听一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思考一下除了金钱和名利之外的人生。很多事欲速则不达,要保持好的心态,把基础工作做扎实,量力而行。保持阳光心态有利于个人健康,有利于事业发展。找到自己内心的真正所需,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不要迷失生活方向。相对于历史的长河和浩瀚的宇宙,我们只是一名匆匆过客,何必奢求太多呢。“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把我们的心从浮躁中解放出来,用感恩的心对待工作、生活、与人相处,学会以一颗平常心看待生活的得与失,幸福就会无处不在。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