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2100字

《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纪念典藏版)》读后感2100字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
本文题目是清华大学老校歌中的节选,而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适用于描述林语堂先生这本《从异教徒到基督徒》。
这本书从结构上来说分为:1. 讲自己生平事迹,出身、上圣约翰大学和留学经历等。2. 儒家学说;3. 道家;4. 佛教;5.理性与宗教;6. 物质主义。其中2-6非常不错的一点,在解读东方思想的同时对应着给了西方思想的对照和类比。这样非常有利于不管是东西方人的阅读理解。这一个写作方法非常适合用于将来自己的写作中。
因为这本书是典藏版,所以增加了两个部分自传《林语堂自传》和《八十自叙》。非常有意思的点在于其实这两篇文章写的内容实际上差不多,但是你能明显感受到写法侧重点的不同。前者更像是在成长中的视角,以自己为主角;而后者从八十岁高龄回头看,在写自己成长轨迹的同时更用心思考大时代的背景。很多时候,我们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觉得可以改变世界,而实际上在一个长时间尺度下,你就是时间长河中的一滴水。不管在什么时代,找到这个时代的势,顺势而为吧。就像文中提到查考年鉴,订立《马关条约》那一年,同时也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的那一年。
中国人崇拜祖先,是一种基本习俗,中国基督徒被禁止参加,便等于自逐于中国社会之外,而使那所谓“吃洋教”的控告属实。这就犯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不同国家人整体状态不同。美国人难以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因为美国人通常宽容、单纯,但不够深刻。英国人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因为英国人一般深刻、单纯,却不够宽容。德国人也不能了解真正的中国人与中国文化,因为德国人深刻、宽容,但不够单纯。至于法国人,在我看来是能了解并已经是最了解真正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可以看出,如果美国能学习中国文化,将会获得深度;英国人将会获得宽容;德国人将会获得单纯。而所有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由于学习中国文化,研究中国的书籍及文字,将得到一种精细的灵性。我放肆地说,在我看来,他们通常都没有达到这样卓越的程度。
进而,中英文对照也是非常困难的。观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而更糟的是,中文文法的关系只用句子的构造来表达,没有词尾变化,且没有常用的连接词与冠词,有时更没有主词。因此中国哲学的“源头”,直到今天,仍被覆盖在似雾的黄昏中。在哲学观念上,翻译的陷阱是很大的。“仁”的真意(benevolence? mercy? humanity? manhood?), “义”的真意(justice? right? righteousness?), “礼”的真意(ritualism? courtesy?good form? social order?),甚至还不被人了解。英语嘲笑中文单音字是光滑的圆石,而中文承认英语思想具有较高的指向性与准确性,但仍笑它是可疑而抽象的杂碎。
中国人事实上沉溺于对全体的直觉认识,耶鲁大学教授诺斯拉普称之为“无差别的美学的连续”。诺斯拉普教授的意思是,中国人喜欢凭第一印象估量事物,而以此来保留对它们全体的好感。他们永远怀疑对不可分割的东西的分割,他们宁愿信赖直接的观感。这一点我还感触蛮深的,凭直觉给人贴标签,然后这个标签跟很久。因此,必须用更精确的逻辑思想的框架,来阐释中国人的良心与直觉知识,且把西方思想的建议放在中国直觉的评判下测验。
对中国传统文化,林先生的解读让我收获颇丰。儒家仁人实际上是做“最好的人”的理想,而不是做一个好人的意思。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思想,但是道家庄子最关切的是让人和动物各遂其生,或让他们“安其性命之情”。儒家试图借养成好习惯与好风俗来显出人最好的性格,道家则非常惧怕干扰。孝道,简单地说,就是好家教。少时有好家教,在社交中即有好礼仪;习性与习俗的形成;侧重某些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构成儒家社会哲学经纬自始至终的三条线。自从儒家内容纳入科举之后所有进士头衔都是终身制的。甚至举人和秀才,也能在儒家学者阶级获得固定的地位。这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中国人的传记中,出生与死亡的日期可能略去,但他在哪一年中举人,在哪一年中进士,却常是被提及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在宗教方面,佛自己和佛教徒的努力是除去常态的扰乱,以及它的对记忆与感觉印象的负担,而把我们能感觉的心置于最佳的状态,达到完全自由及一个较高的心、神秘的心的本质。佛可以十分正确地运用《圣经》的经句:你必须追求真理,真理也必使你重获自由。佛对人类生命的评语可并合为四个字:怜悯一切!而叔本华也得出用苦行主义及克服自我来逃避的同样结论。
这本书内容也比较多,我不可能一一说齐。正如林先生自评一样,我也把这作为自己的一生追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学古今文章。”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林先生说:如果一个人想知道自己的思想和经验究竟是怎样的,最好是拿起纸笔一一写下来。我希望以后能多研究些学问,多做点文章。
PS:就书主要内容之外,有一点非常让我感动。林先生亲二姐,家里条件不好,没法继续读书,早早嫁人了。送林先生上学前,她从身上掏出四毛钱对他说:“和乐,你要去上大学了。不要糟蹋了这个好机会。要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做个有名气的人。这是姐姐对你的愿望。”然后第二年,二姐就病逝了。这一部分内容,在书中出现了三次,我想这也是支持林先生一辈子追求学问的很大动力吧。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