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读后感_4000字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读后感4000字

奥尔罕·帕慕克被文学评论家称为“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 可与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200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帕慕克2009年在哈佛大学诺顿演讲的合集。作者认为有两种相反心智类型的小说家和读者,一种是“天真的”,不关心写作和阅读活动的人为层面;另一种是“反思的(感伤的)”,明知文本的人为性、文本不等于现实,但仍沉迷其中并关注小说写作的方法以及阅读小说时意识活动的方式。作为小说家,就要同时掌握天真的与反思的艺术。

正如席勒将艺术和文学称作最普遍意义上的“诗”,把诗人分为两类:天真的与感伤的。

天真的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自然——平静、无情而又睿智 。他们率真地写诗,几乎不假思索,不会顾虑其文字的理智的或伦理的后果,也不会理睬别人的评论。他们并不详细区分他所感知的世界与世界自身。

“感伤的”(多情的、反思的)诗人则是忐忑不安的:他不确定他的词语是否涵盖了真实、是否可以达到真实,不知道他的表述是否传达了他追求的意义。他极度关注自己写的诗,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以及自己努力运用的策略。他质疑自己感知到的一切事物,甚至质疑自己的感觉本身。

席勒说:“人性有两种不同类型。”“那些天真者如歌德,那些感伤者如我自己!”

天真的小说家和天真的读者就像这样一群人,他们乘车穿过大地时,真诚地相信自己理解眼前窗外的乡野和人。

感伤——反思型小说家会说,窗外的风景受到了窗框的限制,窗玻璃上还粘着泥点,他会就此陷入贝克特式的沉默。

本书是帕慕克结合自己的小说阅读体验和写作体验的心得之作,目的在于探索小说对读者产生的效果、小说家如何工作以及小说是如何创作的,包含了他对于小说所知道的、所学到的所有最重要的东西。他认为研究小说的最好办法就是阅读伟大的小说并且立志写出同样的作品,如同尼采所言:在谈论艺术之前,我们必须尝试创造一件艺术品。

作为一本文论,并不艰深枯燥;虽有引述,也是基本的现当代世界文学经典;因为是作家之作,精妙有趣好像也有点啰嗦。如果熟读经典名著(包括帕慕克的作品),再来看这本书,会有更深刻的感悟;当然,看了这本书再去读经典,应该有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那么,想一想,你的色彩是天真的还是感伤的?

※1 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在做什么

*小说是第二生活。

*小说艺术依赖于我们可以同时相信两种矛盾状态的能力。

*阅读小说的真正快乐在于可以不用从外部,而是直接从生活在小说世界的主人公眼中观看那个世界。

*以下就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所执行的操作:

*1.我们观察总的场景并跟随叙述。

*2.我们把词语化为意识中的意象。

*3.我们意识的另一部分在追问,作家所说的故事有多少是真实的体验,还有多少纯属想像。

*4.我们仍然要追问:现实就是这样吗?

*5.在这种乐观精神的影响下,我们评价比喻的精确性、幻想和叙述的力量、句子的构造、散文包含的隐秘而又真挚的诗意与韵律,并从中获得快乐。

*6.我们对主人公的抉择和行为作出道德判断;同时,我们也评判作家本人关于小说人物的道德判断。

*7.在我们的意识同时在执行上述这些操作之际,我们祝贺自己获得了知识、深度和理解。

*8.当这些意识活动在进行的时候,我们的记忆在一刻不停地、剧烈地工作。

*9.我们全神贯注地追寻小说的隐秘中心。

*托尔斯泰称其为生活的意义(或者无论我们称其为什么),那个我们乐观地相信其存在却又难以到达的地方。

※2 帕慕克先生,这一切真的都在你身上发生过吗?

*读者和作者认同并赞成小说既非完全的虚构,也非完全的事实。

*许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作家在自己作品中采用女性人物口吻。

*我们喜欢读小说正是出于这一目的:为了融合虚构与真实。

*看到安娜·卡列尼娜在暴风雪之夜前行的火车车厢里试图阅读小说,我们会回忆起我们自己也有相似的感知体验。

*福楼拜时常被引用的那句话的准确含义:“我是包法利夫人。”

*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当我们完全忘记作家存在之时,正是他在文本中绝对在场的时刻。

※3 文学人物,情节,时间

*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

*我在年轻时饥不择食地阅读小说,感到一种惊心动魄的自由和自信。

*阅读小说意味着通过小说人物的眼睛、意识和灵魂观看世界。

*因为人生充满艰难和挑战,我们对周围人们的习惯和价值观保持强烈且合法的兴趣。我们兴趣的来源绝不是文学。

*这个兴趣也激发我们热衷于闲谈,喜欢打听不胫而走的最新传言。

*小说对性格的高度强调就源自这种完全合乎常情的兴趣。

*E.M.福斯特在其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探讨了19世纪小说的成功和诸多品质,他以最大的篇幅论述了人物性格的话题以及各种各样的小说主人公,给他们分类并描述其发展的来由。

*我们所说的“人物性格”,特别是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只不过是人类想像虚构出来的,是一种人为的构造。

*小说艺术的诀窍在于能够在说自己的时候仿佛是在说另外一个人,又能在说他人的时候仿佛我们进入了他人的躯体。

*小说的创作活动包含寻找一个虚拟的点,从那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从这个虚拟的制高点,我们能够最清晰地感知小说的中心。

*柯勒律治在论莎士比亚的讲座中描述了刻画主人公—作为所栖居景观的一部分—的方式:“‘戏剧人物’的性格像真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一样,需要读者去推测,而不应直接告诉读者。”

*托尔斯泰呈现给我们的安娜是柔软的、朦胧的,让我们有足够空间设想她。

*我们所谓的“情节”即故事里事件的前后相继只是一条线索,用以联系我们希望讲述和传达的节点。

*在论《洛丽塔》的文章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称呼这些最重要、最难忘的节点为“神经末梢”,是它们构造了一本书

*小说被阅读的方式:沿着线索,通过故事中某一人物的眼睛,逐一观看这些小的节点、这些神经末梢,并且将这些节点与主人公的感情和感知联系起来。

*这就是小说艺术的黄金法则,源于小说本身的内在结构:应该让读者留有这样的印象,即使所描述的背景空无一人或空无一物,完全处于故事的边缘,那也是主人公情感的、感觉的、心理的世界的必要延伸。

*在康拉德、普鲁斯特、福克纳和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情节或时间的跳跃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技巧,为了向读者呈现小说主人公的性格、习惯和心境。

※4 词语,图画,物品

*写作小说的艺术在于具备一种能力,可以从一片景观之中—也就是说在物品和意象的包围中—感知主人公的各种思想和感觉。

*第一类作家我称之为“词语作家”,第二类作家我则称之为“图画作家”。

*有的作家既可以是图画的,也可以是词语的,依使用的体裁而定。柯勒律治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小说本质上是图画性的(visual)文学虚构。

*小说依赖于我们对普通生活体验的记忆以及有时候会被我们忽视的感觉印象的记忆。

*写作小说意味着用词语绘画,阅读小说则意味着通过别人的词语具象化种种意象

*写作小说的创造性冲动源自用词语表述图画性物品的热情和意志。

*艾略特所说的“客观对应物”是指“一组物品、一个境况、一连串事件”,可以客观地呼应—就像公式或自动的召唤—一种特别的感情,而这种感情乃是艺术家在诗、绘画、小说或别的艺术作品中寻求表达的。

*巴尔扎克首次将社会和个人对物品和小摆设的兴趣写进小说景观。

*最重要的一点是,物品既是小说中无数离散时刻的本质部分,也是这些时刻的象征或符号。

※5 博物馆和小说

*尤瑟纳尔的观点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在19世纪,小说艺术才如我们今天所知的那样得以完善。

*我们阅读詹姆斯·乔伊斯时会开心地发现俏皮话和创造性的用语,这些话语在孩子学说话时我们也能听到。

*把握日常语言是散文体小说的一个关键特色,

*从1980年代起,统称为“后现代主义”的创新之风席卷小说界,最初受到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和伊塔洛·卡尔维诺等人的影响。

*他们本质上是虚构形而上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狭义的小说家。他们的作品推进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我喜欢阅读那种似乎没有人感兴趣的小说—喜欢那种在小说中发现自我的感觉。

*博尔赫斯在一篇评论《尤利西斯》的早期论文里,将乔伊斯的书比作一座大教堂

*有的小说家以理解他人而自豪;有的则以不被他人理解而自豪。

*说到博物馆,我们一般要谈政治。不过,说到小说,我们却不经常谈政治或小说里的政治,在西方尤为如此。

*政治小说是一种有局限的体裁,因为政治包含一种不去理解非我族类者的决断,而小说艺术则包含一种要去理解非我族类者的决断。

*最具政治性的小说是那些没有政治主题或动机而尽力观察一切事物、理解一切人并且建构最大整体的小说

*第一点是作家对读者极度屈尊迁就的态度

*第二类的小说家努力成为社会和民族的组成部分。

※6 中心

*小说的中心是一个关于生活的深沉观点或洞见,一个深藏不露的神秘节点,无论它是真实的还是想像的。

*我们从没有问过自己博尔赫斯在阅读《白鲸》时曾经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真实的主题?哪里是中心?

*我们选择文学小说、小说杰作,在其中寻求或许会给生活赋予意义的教导和智慧,因为我们在世界里缺乏居家的感觉。

*不仅因为我在追寻生活的意义,而且因为我在创造并精炼我的世界观、我的道德敏感性,我在应用各种洞见,而这些洞见由我搜罗自诸如托尔斯泰、司汤达、普鲁斯特、托马斯·曼、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伍尔芙等大师的小说。

*最出色的小说家完全远离天真的心态,变成席勒意义上“感伤的”小说家,他努力从读者的视角观看并阅读他自己的小说。

*伟大的文学小说—如《安娜·卡列尼娜》《追忆似水年华》《魔山》和《海浪》—对我们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们创造了希望和栩栩如生的幻象,认定世界存在中心和意义,因为它们支撑着这个印象,从而在我们翻动书页时给予我们快乐。

※收场白

*我们写作小说,不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理解生活和人,而是因为我们感到自己理解其他小说和小说艺术,并且希望以相似的方式写作。

*纳博科夫,他拒绝接受任何其他作家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