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读后感4000字
说到做不到
我们生命的源泉不应该来源于外界,而应该来源于做自己,正如《月亮和六便士》中那句话:我用尽全力,只为过好这平凡的一生。其中所包含的是这是我想要的一生,而不是别人横加干涉的。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到《月亮》,也做出了对比,从文学层面上来讲,《月亮》无疑更成功一些,先不说讲故事的水平高下,《月亮》的结构更简单,而且男主是画画,完全不需要依托外界的认可,更重要的是在他有生之年,他苦心孤诣追求画画也无人欣赏,反而在尘埃落定后他的画得到追捧,他没有见到全力以赴该有的成功,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在这种缺憾美中被拔高。但洛克追求的是建筑行业,他必须依托他人也必须得到他人的欣赏才有资格去表达自己,这本身就是对“我”的一种限制,另外主人公有起有落,这些名誉和“皇天不负有心人”的鸡汤味降低它文学性,但他却要比《月亮》更加纯粹,它构建了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表达利他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差别,而作者努力的层面是在往哲学上走,通过虚构洛克这样一个完全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创造者,为的是驳斥压抑人天性的集体主义,从而形成自我主义的哲学体系,他仍旧没有告诉我怎么去做自己,只是强烈的冲击了我为什么要去做自己--不做一个二手货!
这本书有多好和怎么个好法我无力一一列举,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个见仁见智的实践活动,只是在长达25小时的阅读里,给我的思绪带来很多散点,也许它们并不深刻成熟,也不成系统,甚至是一说就错,但它们毕竟属于我,现在我将其罗列出来,以便于安放,也许我日后还会就其中某个点细细琢磨,也许不会了,只是现在我想借用文字将之安放以后继续下一本书的阅读,因为我对自己仍有很多困惑,因为我仍觉匮乏!
第一个点,高尚,北岛在《回答》中写: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完全认同,因为诗中给定的高尚是给死人的。如果加之于活人身上会怎样,用于德高望重的老人未可厚非,不沽名,不钓誉者多半是否认这个的高尚评价,但是它被泛用了,新闻上很多,拾金不昧是高尚的人,勇救落水是高尚的人,这种众人见证和评价过的高尚一旦定义成一个人的人格,就会形成一种胁迫——人前必须为维持高尚的惯性而扭曲自己意志,或许只是偶尔想做一做与高尚不搭嘎的事情,就会面临诸多指责:你是一个高尚的人,怎么可以做这种事情呢?最终会升级为一种道德绑架,将个人与高尚绑架,可是人生来就是会犯和要犯很多错误的,你一直活在众人对你的期待中,那个你还是你吗?能否将这类词用得窄一点,拾金不昧也好,勇救落水也好,不过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一次独立行为,在这个事件中他做的很高尚,仅此而已,此前无高尚无关,此后,高尚也管不着。再拿自我开刀,是这样的:从小我就想成为一个高尚或者成为一个别人认为高尚的人,当然中间的高尚也可以换成正直,善良,正义,有教养等这样的字眼,在我的认知里,这样的标签意味着被认可,受欢迎,当以一种道德去标榜去定义自己,怀着高尚的情怀去做任何事情,哪怕再无私利他都带着一份功利和市侩。很多时候的闲聊会吐槽:某某某是个怎样的人;进步一点的会聊到: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是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不应该自己向自己提出,自己回答吗?应该!可是,说到做不到,因为我一直无法准确回答自己我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个点,去标签化,早前读不懂一个故事:同事们一起吃饭,中间聊到了教养,于是大家开始纷纷罗列哪些是不教养的行为,最先提到吃饭吧唧嘴是没有教养的,得到大家认同,后面也提及了其它行为,可是等菜上齐开始动筷以后,席中有一人便夹了些菜去其它地方吃了,问及原因:我吃饭吧唧嘴,你们吃吧,剩下的人整顿饭吃得索然无味。一直无法理解其中的缘由,后来慢慢思考,也就渐而知道,当以教养的名义去胁迫他人行为的行为本身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而与之类似的场合太多了,因为生活中的一个点,就对某某贴上某种标签,而往往熟优熟劣其实未必可知呢。当打着神圣的旗号去干涉他人的时候,其实已经不神圣了,因为神圣不包含干涉。很多事情都介于正反面,刻意的去追求正面其实往往已经陷入了反面,就像善恶,为善怕人不知,本身就是种恶,而为恶畏人知,则反而可能是一种善。当以某种标签去定义某人的时候,往往有失偏颇。所以想接触真实,就应该去除先已冠之的某种标签,在实践中去建立认知。可是,说到做不到,因为我往往无法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式。
第三个点,独立和换位,最近喜欢一个梗:网友总是义愤填膺,路人总是十分冷漠,到底是网友不出门呢,还是路人不上网。这个梗用来调侃键盘侠的,有个视频,将这些嫉恶如仇的键盘侠网约出来,并设置某种不道德的情境,发现键盘侠们并没有站出来,而是尽显路人本色。本不赞同去试探人性,因为太残忍也因为没资格,但这视频中键盘侠表现出来的截然相反的状态,让我想到两个命题:独立和换位。所谓独立,就是在某一个公共事件中,网友和路人经历的完全两个独立的事情,吹着空调玩着电脑的网友当然有情怀对着恶势力喊:代表月亮消灭你!但是路人会面临安危,麻烦,被讹,时间的耽搁等等诸多事情的考虑,这种时候越是顾虑多的越是冷漠,反而虎头虎脑的人容易见义勇为,个中道理古人早已说尽: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既然是独立的两个事件,那么键盘侠们并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别人,因为道德是个自发行为,不是强制行为。道德是用来律己的,不是用来束人的,谁用来束人,谁就是不道德。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因为屁股决定脑子,换言之也就是你所在的位置决定了你思考的方式:在一辆挤得满满的公交车上,仍然还有人在往上挤,车上人会想:就不能等下一辆车了吗,都这么挤了,没上车的人会想:再挤挤,挤上我一个就够了。所以常常说的换位思考和感同身受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但它却能代表一种意识,一种高于只在乎自己而会去猜测他人思考的意识,这种猜测包含了在乎和想理解对方。前几天阿来跟我聊领导,提到半山腰的人真的会跟山下的人说:山下的风景也很好,你们何必那么累爬上来呢?这种高下立判的分人所基于的对比是不是太片面了,熟在山下,熟在山腰不应该取决于比较对象和比较方面吗,要知道,人的痛苦来源于比较,人的快乐也来源于比较,真让你一口气达到你领导的成就变为你领导的岁数,又有几分愿意,最多想的不过是以现有的努力付出和现有的年纪摇身坐到领导的位置而已。很多时候,人其实难分高下,多在分左右,因为有一个共通点: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领导也有领导的远虑或者近忧,也会困扰为什么别人在山腰,他自己在山下,应该是少有人可以跳出这个基于人性的困顿的。想起校园里那个智商缺陷的明明,路过他的时候他总朝你笑,你笑他太傻活得太无知的时候,他也在笑你太聪明活得太心累,说不定最后你活得还不如人家长不如人家快乐。人与人之间难分高下,但可以跟自己分个高下,真正的快乐应该来源于跟自己比较,比昨天的自己好上一分,便是好上一分,比别人好上一分可能只是因为选了一个比较差的参照。可是,说到做不到,因为我总是偶尔勤奋时常松懈,比昨天的自己差上个一两分也说不定。
第四个点,爱。马斯洛在人的五个需求层次中将爱和归属感列为第三层次的需求,也就是说当人解决物质需求,解决安全感的需求以后,人有了下一个层次的需求:爱。可见,爱是一种需要,需要更多的时候理解为一种得,不是予,其对立面就成了被需要,是接受爱,是予。在这种语境下再来解读“我是为你好”,常规的我们将之认定位牺牲奉献和有点强制意味绑架意味的爱,现在看,它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需求,将这句话放出来的人是说:我是为你好,所以我需要你这么做,需要你接受顺从我的意志,需要你来满足我的期望。予不会强烈,要才会强烈,所以“我是为你好”说得多强烈,需求就是多强烈。这样理解,再遇到这种多来自父母爱人的话语就好处理了:这是你对爱的一次需求,你对爱还有其它需求,我很可能只能部分满足,我可以满足陪伴的需求,满足沟通的需求,满足关心的需求,甚至我妈跟我说:你最近眼睛都近视了,能不能把你的手机放一放,我是为你好!我会顺从的接受,所以生活的琐碎,听从自己所爱之人其实是一种乐趣,但是人生大事,仍旧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不被他人爱的需求绑架,因为我先要成为我自己,才能去满足你。可是,说到做不到,不被绑架相对好做到,可我仍旧会陷入以爱的名义去要求,不过我会坦然承认这是一种需求,不是牺牲。
最后一个点,心态爆炸。我们什么时候对什么人会心态爆炸?我只说我,说我们多半一说就错。一直认为我是一个不太合群的人,甚至是有点孤僻,以前的时候是因为自卑,害怕被嘲笑,所以只和看得上我的三五好友接触,后来看了些书,文人风骨没学来,那股子书生气到是得以继承,对于那些看不上的人避尤不及:不与傻逼论人生。其实说不定我才是那个傻逼,更多是觉得彼此不在一个频道上而已,所以后来的不合群是因为不想。但无论是看不上我的还是我看不上的如果不得不接触的话,我会展现路人的友善和客气,因为这样最节省时间。只有在同我在意的人接触时我才会出现心态爆炸,就是印证那句网络热词:对陌生人温柔以待,对相亲相爱的人尽显各种脾气。对熟人发脾气真的是因为笃定向对方发脾气对方也不会走吗?其实不是,更多是人在情绪走到极致的时候,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这个时间节点他没有多余的脑细胞来笃定,他所有的力气都在用来表达,对,是表达,一种十分极端而又夸张的方式表达,通常想表达的是在乎对方或者希望对方理解自己。而且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并没有表达出其想要表达的内容,反而尽显锐利和锋芒,伤人伤己。一个成年人的成熟之举是,能够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合理的表达自己的心中所想,而不是走极端。可是,说到做不到,还是会在某个爆炸的节点尽显芒刺,同时还表达不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不管这些思考对不对吧,也许一说就错。说到是个意识层面的问题,意识指导行动,这样离做得好一点总归更会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