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少年》读后感1300字
他是亚历山大的爱——波斯少年我(二)
3、一个母题
爱。我相信这部小说不止讲了爱,但是它却主要讲了爱。亚历山大之爱。不是像往常一样,漫不经心地一数某个伟人生命中爱的部分。对于亚历山大,他的整个生命就是爱。
“他像棕榈树需要水一样终生需要爱:军队的爱、城市的爱、被征服的敌人的爱,从不停歇。世人评说正是这样使他轻信了不值得信赖的人。虽然如此,假如没有人爱他,他不会在无力作为的死后被尊奉为神明。他需要爱,从来不原谅对爱的背叛。他不能理解背叛,因为他一向不会利用全心给予他的爱,也决不轻视给予的人。他感谢地接受爱,并会记挂随之而来的责任。”
爱,并不仅仅是爱情。
当然,他爱自己的恋人。他喜欢温存胜过激情。在巴勾鄂斯心神不宁的夜晚,他能感受到他的痛楚,然后把怀抱转为安慰。他的第一个妻子罗克萨妮,并不懂得欣赏这一点。他对她温柔备至,而她却把这当作懦弱的表示。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巴勾鄂斯对他的起居照料,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亚历山大也给予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理解巴勾鄂斯,体会他的心情,照顾他的想法,在自己精疲力竭或者狂怒之时,也不忘给他一个微笑,免得让心思细腻的少年心伤。他注意巴勾鄂斯的处境,不让他受人冷落,难以做人。一个个眼神,一个个微笑,一个个拥抱,一个个亲吻……他简直是把巴勾鄂斯捧在心头啊,虽然不是在嘴上。
如前所说,他也爱赫菲斯提昂,但这不是同一种爱。他们是太阳之爱。来得刚烈,深沉,大气。他们的情谊坚如磐石,激情消退之后仍然丝毫未减。巴勾鄂斯说,他能猜得到是谁先消退欲望的,作者没有明讲。然而我认为,是亚历山大。以前他曾经是赫菲斯提昂的男孩,是被动的一方。然而,他已经成长,他是帝王,已经成为了男人。那么,他自然不再是某人的男孩,却仍然珍视两人的情谊。生命垂危之时,为了不让对方担心,他传书约定,几日以后便前来相见。相信神话的两个人有想同的情结,这爱已经深入骨髓里。
亚历山大身上,有种仿佛天生的人性关怀。他关怀每一个人,体谅他们的难处,在乎他们的自尊,倾听他们的需求,信任他们,给他们精神的支撑。如果不是博爱,又怎能做到!
巴勾鄂斯把士兵们比喻为亚历山大的老情人。他和战士闹别扭的时候,颇为心伤。到亚历山大的军营里,巴勾鄂斯才能体会到,为什么他战无不胜。士兵喜爱他,真正的喜爱、崇敬和景仰。去世之前,他仅仅以眼神,就让每个士兵欣慰“他记得我!”每次打仗他都带头击敌,与士兵同甘共苦。这种情谊是在每一时每一刻积淀下来,并永远存活的。
他爱被征服的土地,爱被征服了的波斯民族。因为如他所说,他崇敬卓越,而波斯人有值得他敬佩的地方。
而他之所以带上军队,不知疲惫地驰骋,是因为他对梦想的热爱。走到世界尽头,去看周流洋,让每个民族都和谐相处,相互沟通。
……
他的爱实在太多了。
有宏大的热爱,有细小的关爱。他是一个可爱的人。
如此多的能量,我真怕会燃烧起来,将小说本身化为灰烬。
两千多年前,他来过。像闪电一样迅速而绚烂。然而爱没有走,在他车轮熨贴过的每一寸土地上,在他爱过的民族血液里,在他幻想中的周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