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读后感4000字
<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读书笔记2018.10.21
主要是国内经济学家对中国目前经济问题以及改革方向的看法和建议,有的经济学家还是有业界良心的,有的则是满口大泡,个人不太喜欢吹大炮,不负责任的言论,作为学者 经济界的前沿任务,应该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出的声音才能引起共振
以下为读书笔记摘录️
1 如何控制系统风险
一是要停止无效回报的投资 二 是要停止对“僵尸企业”——就是那些不能起死回生的企业——投资。三是不能动用国有资本去偿还政府的或有负债 ;四是对资不抵债和负债率很高的企业,要实施资产重组
五是应该盘活由于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六是要辅之以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货币政策。
2 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除了要拥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外,还需要有投资资源。第一,中国政府积累的债务只占GDP的40%,与其他国家相比属于较低水平,中国政府还有相当大的财政空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第二,中国的储蓄率将近50%,政府的投资可以撬动私营领域的投资。第三,投资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及原材料,中国的外汇储备有4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
3 当前,中国进入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重构政府和市场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全力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创新社会治理,释放社会活力;用法律构建制度笼子,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加大政府自身改革力度,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 当前中国至少面临四种风险,一是经济风险,二是社会风险,三是信任风险,四是政治风险。
一是经济风险。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经济风险集聚。尽管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已经证实高层主要领导的判断,就是中国经济还没有出现大问题,我们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意降低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经济的隐忧非常明显,其中最大的风险有三个:一是房地产泡沫;二是地方债务;三是影子银行,一方面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银行圈钱。
二是社会风险。当前社会风险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利益格局整体被扭曲了
三是信任风险。政府给老百姓的医疗、教育、社保、社会服务等承诺,如果不能兑现,不能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老百姓很难再次信任党和政府
四是政治风险。能不能构建起制度笼子,防止整个制度腐败的蔓延,不仅关系到腐败本身,而且关系到我们能不能重构改革的共识,让老百姓第二次起来支持我们的改革
5 排除改革阻力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
就我个人理解,在未来公共治理变革中,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既得利益,二是政府自身
所谓既得利益,就是通过非公平竞争的手段和方式,借助公权力和政策资源,获取巨额利益的相关体。我在2011年发表过一篇文章,系统分析中国目前既得利益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个灰色:灰色权力、灰色资本,灰色暴利。
第二种阻力来自于政府自身。政府不是有意识的阻力,其自身的惯性就可能对这次的全面改革形成阻力。这种阻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二是审批制度,三是部门利益。
6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高达50%,但贷款利率普遍在6%以上;而美国的国民储蓄率为15%左右,其贷款利率却普遍在3%~4%的水平。
7 国有企业不能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不是个人。国家如同任何一个组织一样,是一个虚拟的存在,本身没有自己的利益,也没有决策能力。国家的决策必须由活生生的人来行使。具体来说,只能由代表国家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行使。这些政治家和官员作为国家的代理人,权力和责任更不对称。
8 国有企业领导人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关系和政治上的效忠,而不是企业家素质和业绩。在位企业领导人的职位安全性也与企业真实业绩没有多大关系,他们保持自己职位的最好方式是把企业维持在不死不活的状态,因为企业赢利太好会吸引有特殊关系的竞争对手抢占自己的职位。由于这个原因,他们通常会竭泽而渔,为短期利润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
9房地产税的影响
在中国实施房地产税改革,是完成经济社会转轨与现代化的必要制度建设,将会产生四个方面的正面效应:一是增加中国直接税比重,改善税制结构,降低中低端收入者的税收痛苦程度;二是为解决中国地方税体系不成型问题,提供地方层面的支柱税种进而落实省以下分税制;三是促使已实施的房地产调控新政体现其应有的“治本”水准;四是优化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以抑制“两极分化”。
10 从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转型
我国规模城镇化的突出缺陷,是城镇化率明显大于人口城镇化率。2013年,我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为53.7%,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低于2011年世界50%的人口城镇化的平均水平
11 在过去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却得到优先推进,而人口城镇化则相对滞后,原因在于我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财政制度等。地方政府通过征收土地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没有相应使农民转移到城市,也没有给失地的农民以足够的补偿。
12 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我认为有如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人本城镇化。所谓人本城镇化,就是让农民进城,将农民真正变成新市民的城镇化,或者是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在整个人口比重的城镇化
二是城乡协调城镇化。即在推进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时推进农村的现代化,形成城乡协同发展、公平竞争的城镇化。
三是特色品牌城镇化。每一个城市(包括小城镇)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品牌,尽量做到“一城一品”或“一镇一品”
四是绿色低碳城镇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问题。
五是集群城镇化。不仅产业有集群问题,城镇也有集群问题
六是市场城镇化。尽管政府在城镇化中可以发挥一定程度的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3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金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2013年,我国一年期贷款利率是6.15%、美国是2.25%、德国是3%、日本是1%,我国资金价格是发达国家的2~6倍。今年以来,银行贷款利率又上浮60%。由于率先放开贷款利率,引发了银行的逐利行为,有的银行以8%的利率贷款给企业,要求企业在扣除利息之后将贷款以4%的利率再存入银行,同时银行给企业开一张承兑票据,企业凭承兑票据到银行自己办的理财公司贴现,贴现率为6%~8%,这样一来,企业实际拿到的贷款利率高达10%以上。去年上半年,全国前256个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仅相当于前五位银行利润总额的46%。今年一季度,我国银行利润总额相当于全球银行利润总额的33%。我国银行业的净资产利润率比工业净资产利润率高1倍以上。
14 目前我国保费收入总额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而发达国家平均为8%,美国高达13%。
15 流动性过剩与高利率的怪异组合,与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及其变化与货币供给机制关系过于僵硬和直接: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直接导致我国货币供给总量不断扩张;为杜绝“输入型”通胀,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对冲”操作——这固然“冻结”了高达20万亿的基础货币,但也致使市场上可贷资金短缺,导致利率水平攀升
16 从资金需求来看,资金成本的上升反映了广泛存在的道德风险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和国有经济部门作为重要的融资主体,其软预算约束问题严重存在,这是产生道德风险的最大温床。由于这些融资主体对资金价格的敏感性相对较低,对资金需求始终处于饥渴状态,其融资规模的扩大,便会推高全社会的融资成本
17 金融内生于实体经济部门,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发展的根本所在。实体经济部门所拥有的金融权是金融体系的一个基础性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根植于实体经济部门。离开了实体经济部门,金融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8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回归”的真实含义在于,扩大实体经济部门中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各自的金融选择权,即把本属于实体企业和城乡居民的金融权力归还给实体经济部门,推进内生型金融的发展
19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既不是由卖方决定,也不是由买方决定,而是由买卖双方的三向竞争决定的。
20 从各种金融产品对比看,在推进金融体系转变过程中,公司债券有着一系列独特的功能:
第一,存贷款的替代品。从性质上看,公司债券与存贷款一样都属于债权债务性金融产品。
第二,改善资金错配。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实体企业通过发债获得中长期资金(在发达国家中,它的位次远高于股票),则能够有效改善信贷资金的期限错配状况。
第三,推进债务率降低。实体企业的债务率主要表现为由银行贷款引致的负债
第四,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以债券市场的成熟为前提。
第五,推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公司债券的大量发行,减少了银行吸收存款的数量和发放贷款的数量。
第六,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在大中型企业普遍通过发债获得运作资金的条件下,银行只能将贷款资金集中向小微企业投放,由此,将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量小、融资利率高等难题。
第七,熨平股市波动。在公司债券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居民资金分布于不同品质的债券品种,同时,债券市场利率对股市价格波动也有着制约功能,这样股市运行中的大起大落就能够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