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彩绘精读本)》读后感1900字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书海之悠悠,读国富论经典。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最早的中文译本是1902年严复的文言文版,名为《原富》, 1930年郭大为和王亚南以白话文再译,定名为《国富论》。从书名上,更接近本书内容的是严复翻译的《原富》,而非《国富论》,那些以为本书是讨论国家如何致富的意识就错了。斯密关心的并不是国库如何充实,而是一国的全体人民、各个社会阶层如何都能获得真正的财富,过上更好的生活。
该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2015年11月,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该书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重农和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系统透彻的描述。一般认为这部著作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这部著作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则从中看出自由经济产生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提出用计划经济理论解决的思路,凯恩斯则提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宏观调节的方法。现代经济学研究都是在这部著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不论是发展它还是反对它。
总之,此书人人必读。
亚当·斯密也因此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当然让亚当·斯密盛名的还有另外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亚当斯密最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经典理论首先提出并非是在《国富论》,而是《道德情操论》。这两本书的结合才是完整的亚当·斯密。貌似伟人总有两个自己,而且都那么突出,从他的生平和著作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亚当·斯密作风严谨、品德高尚、胸襟宽阔、才华过人、卷帙浩繁、不受羁绊;另一个亚当·斯密少言寡浯、盛气凌人、不求精准、名声不佳、主张自由放任。
总之,此人万人敬仰。
本书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分工,但是在人类财富史上,亚当·斯密不是第一个提出劳动分工的人,早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山东地区的管仲便提出了“四民分业”的职业分工原则,只是是建立在传统技术条件下,而亚当斯密的分工是建立在现代制造业和资本型态的前提下,并进行了更为结构性的定义。分工是促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根本因素,各种生产力的最大改善,起因于分工。有分工,才有货币。因为有了分工,必有交换;有了交换,就要货币;所以,货币是助长分工所必须的。它是由人性中的某种倾向产生的,虽然十分缓慢渐进,但却是必然出现的结果。这一倾向并没有预见到这种普遍的实用效用,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以物易物、相互交换的倾向。
亚当·斯密也第一次定义了生产的三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一种劳动产品换得的其他产品,就需要分解成三个部分予以分配,它们分别是:劳动的报酬,即工资;土地的报酬,即地租;其他生产要素的报酬,即利润。在劳动产品中,工资、地租和利润以何种比例进行分配,决定了财富生产体系运行的好坏。绝大多数商品的价格都由三部分组成:劳动者的工资、土地地租、资本家的利润。当然,牲畜、机器的损耗也可以直接或最终分解为地租、劳动和利润这三部分。工资、地租和利润是所有收入和交换价值的最初来源。所有其他收入最终都源自这三者中的某一种。。
更多精彩内容读原著更尽兴……
那么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为何还有必要读《国富论》?这就像我们人类为何需要认老祖宗一样,何况是这么伟大的“祖宗”。
编者总结了以下五点值得一读的理由:
- 1)经济体系无论多么发达和复杂,都有其基本的问题和简单的机理。
- 2)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所抨击的经济弊见今天依然充斥着朝野,尤其是像中国这样处于改革和转型进程中的发展中大国,知识界、政官界甚至企业界,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以及原因的认识依然是混乱的,其中不少是斯密在《国富论》中已经彻底清算了的错误认识。
- 3)诚然,经济学的学科化趋势十分强劲,理论体系及其规范也高度成熟。它的问题意识、立论基础、体系解释力以及基于自然语言的分析水平,都是今天的数理经济学所不具备的。
- 4)不仅是理论上的杰作,也是历史知识特别是西方经济史知识的荟集之作。
- 5)也许最值得今天的经济学从业人员重视的,就是斯密在《国富论》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常识感。
我更希望广大读者能把这个选本作为阅读《国富论》全书的一个导引,一个走向亚当·斯密更加丰富思想世界的起点,而不是一个终点。如果这本书的读者中有人愿意去仔细地通读《国富论》的原著全文,甚至去研读格拉斯哥学术版的《国富论》,则幸甚焉!
总之,是经典,不要问为什么,认真去读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