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传(中英双语版)》读后感1000字
是否,你也曾在时间里走失,无家可归?
你,可以看得见时间吗?或者时代?
读这本鲍勃·迪伦的传记,想起了《迷途之家》。
1965年,24岁的鲍勃·迪伦唱着《像一块滚石》:“这种感觉如何,无家可归,犹如废物,犹如滚石。”人在命运与时间中的无力感,瞬间附着于歌声,如暗夜里的流光,让人沉默惊动。
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纪录片《迷途之家》,记录了鲍勃·迪伦1961年至1966年的音乐路程。
这片子让我看得很激动,为那种奢侈的实录感。片子大部分影像是黑白的,迪伦羞涩而自信,口琴挂在脖子上——极其独特的形象。
他闭上眼睛迷茫地哼唱,可是舞台是他的。没有人能分走那孤寂的、令人震颤的魅力。
迪伦长期以来被定义为抗议歌手,他身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历史上民权与反战同声合唱、“垮掉的一代”大声嚎叫的年代。影片中,当马丁·路德·金对着一百多万人说“我有一个梦想”时,迪伦也是这汹涌众生中的一个。他用歌声来表达同样的光荣,同样的梦想。
音乐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迪伦的反战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今天听来,仍有温热的生命。
《迷途之家》里,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地方——当时美国新闻发布会那种气氛。完全不是现在乱七八糟娱记式提问。
记者们的问题提得很哲学,可好像迪伦并不打算正经回答。有人问,你自认是个诗人还是个歌手?迪伦嘴角一歪,揶揄一笑,我就是个歌舞表演者。
还有人问他另一问题,迪伦顿时大怒,你敢拿这个问题去问披头士吗?你敢吗?影片诚实地记录了迪伦的血气。镜头一转,迪伦60岁了,依然帅,但眼神全然变了,温和,宽厚,像一个经典的知识分子。
时间真是最冷的杀手,谋杀了个性和单纯。它横征暴敛而走的,总是人最好的东西。这部电影记录的5年,是迪伦一生中最好的年华。1966年7月,他重创在一辆摩托车的车轮下。
当他可以再登上舞台时,世界不再是歌手鲍勃·迪伦的了。
但是没关系,艺术家只要活着,最大的作品就永远是自己。还有作为诗人与文学家的鲍勃·迪伦,他为读者写回忆录,他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且,终于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奖的音乐人。
可是,我无法忘记迪伦的迷惘。家在哪里?家在路上?家在哪里?家在心中?
家在哪里?无人可以回答。
因为我们,都只是拾荒者,捡拾着时间里废弃的过往,以及自己。距离家园,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