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洗脑(珍藏版)》读后感800字
如果你认为眼前的广告只是给成年人看的,或者只是为了促销当前某款产品,那你就错了。实际上,广告营销的对象年龄越来越小,有的已经提前到了出生前。《品牌洗脑》揭示了其中的秘密:我们接触某个产品或品牌越早,未来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为了让我们更早地变成购物狂,营销商在我们的不同成长阶段下了这么几道药:
- 音乐
- 饮食
- 洗脑
当我们还是胎儿时就能听到母体外的音乐,同时母体的荷尔蒙是共享给我们的,因此如果母亲对某类音乐产生愉快的反应,出生后的我们会对这类音乐产生相同的条件反射。营销商千方百计地利用这一点让品牌和这些音乐关联起来,精心选择音乐类型、乐器、节奏,从而使我们对品牌产生好感。试想,如果关闭了那些广告的声音、关闭购物中心的音乐,我们对商品的兴趣是不是顿时减少不少,这正是音乐这道药的作用。
饮食像音乐一样,孕妇吃的东西也会影响胎儿成年后的习惯。羊水中包含孕妇所吃食物的味道和吸入的气味,胎儿能感觉到这些味道和气味并发展成一种倾向性。营销商利用这一点俘虏胎儿的味蕾,想出种种伎俩。举个例子,糖果分销商为儿科医生提供糖果,让他们发给孕妇们,然而这绝不是表面那么简单。
洗脑如果你认为我们只是耳朵、嘴巴、鼻子被下药,那你就错了,相比较“洗脑”,那些都是皮毛。在一次SIS国际研究公司给2035名儿童和成年人调查发现,53%的成年人和56%的青少年会使用童年时记住的品牌。营销商当然知道这个秘诀,他们通过品牌暗示早早开始洗脑,他们模糊广告和娱乐之间的界限,把广告形象做成游戏主角,在店面增加游乐场。
如今,孩子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媒体广告,不仅耳濡目染这些品牌的名称,还形成了品牌偏好。同时,我们还被培养出了品牌情感,长大后的我们相信这些品牌更符合我们前卫、进取、坚强等个人特质。
还有更可怕的,三岁开始我们就能感到品牌带来的社会压力。拥有或使用某个品牌的产品,玩同一款游戏,别的小伙伴就愿意一起玩,否则就不被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