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苦难,我的大学》读后感800字
在读写本书的过程中,也发现并分析了自己以前没自己认识到的一个大缺点,非常不喜欢或者是不习惯别人在自己面前标榜自己,尤其是一些对别人并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经历,最不喜欢的是别人用一些经历去表现对自己的优越感。该句子格式是,当你有了我某某经历后,你才会收获某某优秀特质或者心态。为什么要提自己的性格,因为不同性格的人读同一本书,都是天上地下,千差万别。
每当有这样的语句出现,我总是表现得不够自然,不知道怎么回复,或者是不想做出评价。读这本书也是一样,作者自述的是一个农村贫困家庭出身,童年丧父,四处漂泊,饱受苦难,但最终.“出人头地”的奋斗史。之所以说是出人头地,因为我读完了整书,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个词。每当作者仍在社会底层饱受风霜冷眼,作者就会在心中默念一定要出人头地。这一直以来,一直是作者的前进的动力。
之前,看过一句话,好像是杰斐逊说的,说我们第一代搞科学技术,是为了让下一代可以搞文学艺术。大致是这个意思,作者从贫寒交迫,寄人篱下,通过自己奋斗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跳变,本身是一种值得赞扬的不屈精神。但是文章字里行间,因为自己所遭受了痛苦,所以精神得到了深化,痛苦是财富,痛苦是资本,痛苦是标榜自己的优越感,我就不置可否了。当然这也不是批判,时空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用二三十年后的眼光,去对一个人的故事吹毛求疵,何尝不是自己再秀时代的优越感呢。
我所向往的,是当我回忆起苦难,我能释然,回忆起辉煌,我能豁达,当然也是希望我的我的未来有辉煌。
我一直很感恩,自己也出生农家,作了自己镇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父母为我感到骄傲,我也为父母感到骄傲感恩。是他们给了我一些养分,刚好碰到命运眷顾的阳光,这颗种子破壳而出了罢了,但后面茁壮成长就得靠自己。
总体还是一本不错的故事,除了因为自己性格原因造成的阅读过程中的不适感。
三分推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