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读后感1800字
这本书主要是行走中听完的,个别地方也翻阅了一下。听完此书有些感受。
有可读性。我很早就对太平天国感兴趣,以前读的都是国人写的书,老一套的史学观,如百度百科所言:洪秀全,农民起义领袖,民族英雄。这些评价都是既定的。而史景迁,一个老外写的这本书,无疑不受条条框框束缚,关键是故事性较强,叙述生动,对一场突起突亡的农民起义的来龙去脉讲述得比较清楚。我曾经对这段史事有相当兴趣就在于总觉得这个过程中有不少诡异的事情发生,尤其是那个拜上帝教,拜得稀奇古怪,读后便知,一切都其来有自,不是无缘无故发生的。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应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其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已见端倪,西人的对外开拓已成为潮流,而所有这些无不纠缠于太平天国的兴亡中。读一读太平天国的兴亡史,或可以看出我们这所谓的皇皇大国,为啥往前走得这么艰难?当天王洪秀全和大清咸丰皇帝互指对方为妖的时候,是不是很荒唐可笑?谁有正当性?那至高的权柄不是已从血腥杀戮中戳取就是准备从血腥杀戮中戳取。
总之,要比较轻松地了解这段史实,史景迁的此书是个选择。
读此书最感慨的是制度设计太太太重要了。太平天国就是制度设计出了大问题,农民起义的软肋暴露了。一群意图起事但头脑不大清爽的农民凑在一起,想给他们的起义找正当性时,竟然想出个身体和头脑分裂的权力制衡办法来,一把手洪秀全出身体,最需要头脑时就由天王天兄的思考(其实就是两个代言者)来体现。权力制衡是需要,但不是这种很奇特的方式。本来,中国的农民起义就剑指称王称霸,小点的追求至少是据守一地、偏安一隅,做个小小的王,享无限和有限的福分;大的追求就是推翻前统治者,自己当皇帝,享绝大的权柄和福分。苟富贵勿相忘就是提醒达到宏大目标后不要忘记给核心合作者分大大的一杯羹。
洪秀全这个落第秀才领着一群人要扯旗子造反时遇到基督教传教士散发的传教小册子,找到了欲要改朝换代的理论根据: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是上帝之子、耶稣之弟。有这么一个正当身份,他要犯上作乱就有说法了:那就是上帝天父派他来剿灭清妖的。上帝没有实体,那怎样来给他传达旨意呢?一群农民脑洞大开,设计了天父天兄的传声筒杨秀清和萧朝贵。他们两个世俗之人要不要就代表天父上帝、天兄耶稣的头脑和嘴巴出来说上一通,或申明正当性或鼓舞士气或指明方向等等,让洪秀全一干最高圈层的领导者决策有方向、说话有分量。但相应就有了漏洞,洪秀全即便贵为天王,该被批评还是要遭批评。虚拟的权力被代言人杨、萧二人掌握着,竟然可以通过说话这种普通的方式在具体条件下高过实权,洪秀全心里很不爽是肯定的,但一时也没办法,制度设计就是这样的。正因为杨秀清为天父上帝代言,他慢慢有了二心就在情理之中,你洪秀全当得老大,未必我杨秀清就不可以?农民起义起自农民,但终点都是梦想齐天洪福。人性恶没有制度在根本上管着,导致太平天国的漫漫长征路才走了一半,天京就发生了血腥的自相残杀,太平天国由此气数已定,日薄西山。
最好笑的是清皇室和洪秀全为了迎战对手,都去和西方列强勾搭,最初西方各国也持观望态度,看那一方有利于自己才肯出手。这些西方人近距离考察太平天国后发现被洪秀全奉为神明的《圣经》是被大力修改以为实用的,也就是说你的《圣经》非我的《圣经》,根本不是一码事,
于是太平天国自以为他们有拜上帝教就和西方诸国有亲缘关系的臆想也落空了,自家发生内乱,武器精良的西方诸国也不肯相帮,一场诡异的大雪之后,天国差不多就走到了尽头。
太平天国还有好些反人伦的做法,对所到之地的百姓越是在后期越是残忍,他们丢失了号召民众的初衷,民众也不愿意跟随,最终,困守天京的太平天国军民靠吃草根维持,可谓弹尽粮绝,也就免不了被彻底击溃的命运。
围城中,洪秀全病死;清兵破城后,李秀成、洪仁玕、幼主洪天贵福均被清兵擒获并处死。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以悲剧落幕。最后史景迁不无戏谑地写到:“到了1864年年底,不仅天王已辞世,而且所有那些他册封于他左右的核心圈内的诸王都已死尽:北王、东王、南王、西王、翼王、干王、忠王以及洪秀全之子幼天王天贵福。即使天父皇上帝对洪秀全的离世感到伤心,也没有任何迹象可寻。洪秀全的天兄耶稣也是默不作声。甚至那位在生他时疼痛号叫并奋力保护婴儿不被七头龙吞食的天妈,此时也在天庭沉默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