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全集)》读后感2400字
花了2周时间第二次陆陆续续看完了这部书,第一次看的时候自己还在读高中,如今已入中年,时过境迁对于故事的领悟还是有很大差异的,第一次读这部书觉得雍正是个好皇帝,是清朝中兴的关键人物,这一次却感觉到了他最为领导的种种过失,以及他人性的狭隘。感觉作者写雍正和水浒里写武松一样,看似个大英雄,其实暗地里是讽刺鄙视他。
抛开历史不谈,小说毕竟是小说,时间地点事件未必能吻合的上,譬如三阿哥允祉其实早在雍正即位之初就被打压去守景陵了,原由不详。我认为是他一直与废太子胤礽关系铁,而且兄弟排位比雍正大,所以第一个被处理,到允祥死,他表现过于冷淡又被圈禁。我认为也是情有可原,一个被你们打压了十年的人,如何表现的忧伤呢。何况三阿哥允祉本就是个爱舞文弄墨的人,自古文人都高傲的很。小说中他是一直好好的做亲王做到允祥逝世的那天的,葬礼上糟糕的表现惹怒雍正被判斩立决。这是和历史完全不符的,但是我们今天不说这些。
小说中说雍正的缺点是直接的,贪功急躁,刻薄寡恩,内心阴骘(邬先生语)。书中写着雍正一心要刷新吏治,中兴大清,那他做这些的目的什么呢,用现代民主的眼光看,他是为了国家稳定,百姓富足,缩小贫富差距么?我看不是,我只是为了维护皇权,维护自己的统治,事实情况是他的确使国库充盈了起来,封建皇权的权威达到了高度的专制,但是百姓也没有因此好过,试看河南的情况。所以八阿哥称他为敛财皇帝,我看也有道理。
雍正口口声声说他本来不想当皇帝,说这是天下第一苦差,但是他从江南请了会“登龙术”的邬先生来当幕僚。全书最关键一招把太子给任伯安的信故意给了八阿哥胤禩,导致太子二次被废,八爷落了个居心叵测,这件事表面上是邬先生瞒着胤禛操办的,但是按照胤禛的为人和家教,邬先生有资格保管那封信么?没有四阿哥的同意这封信能流出去?但是你口口声声不想做皇帝,为何来这么一手呢,可见口是心非的虚伪!登基那天杀了全府帮他做过亏心事的人(邬先生除外),这是正大光明的人做的事么?可见内心的阴骘。
雍正登基之后为了搞定老八他们先自己写了个朋党论,说朋党不好,理论上瓦解八爷党,让朋党不合法,然后逐步整垮八爷党主要成员。但是先前一起为皇子时,你和老十三、年羹尧、李卫他们难道不是一个党么,当了皇帝后你迅速扩大党组成员,并提升他们,老十三封亲王、李卫,田文镜,李绂都成封疆大吏。这难道不是矛盾之处,和如今现有的党是合法的,法律上又规定民间不能私自许成立党派,在逻辑上一样的自相矛盾。自己放火无罪,他人点灯不许。不要忘了他本身的出发点是维护他的统治,不是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使百姓过上好日子是任何一届皇帝和领导人共同的口号,所有政策的口号,但是结果是什么很难说,就如隋炀帝挖运河难道真的不是为了漕运方便而是为了下江南自己玩?书中雍正废除贱民的贱籍是一个执政亮点,我看也不过因为对情人有所亏欠,慰藉自己内心的一个举措而已。说到底他的孤臣名号恐怕是源于他内心的自私,及寡恩。
至于说雍正勤劳,在我看来恰恰是他对权力的高度欲望所导致的,他不肯任何权力的旁落,凡事躬亲,这和诸葛亮是一个毛病,同样导致了一个后果,有能力的人不能得到重用,后续的人才培养接不上。为什么如此说,雍正用人自己说是要公、忠、能,其实他考察的大部分原则是忠,如李卫、田文镜,八王议政时俞宏图站出来指责了允禩等人帮了他的忙,他看做是自己人立刻升了他的官。真正有能力的人如允禩、年羹尧等他本人又驾驭不住,甚至连岳钟麒这样的带兵出征,雍正也要把他老母接到北京来“表彰”、“享福”一下才放心,可见他的御人水准和刘邦曹操李世民等相比真的是千差万远,用能吏自己不放心,用忠臣能力又不济,两者相比他选了后者,所以累了自己。
一个人按自己的喜好做事,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就如他的朱批里说:“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但是一个人按自己的喜好来从政,恐怕做不到海纳百川的境界。雍正在对待三个儿子方面也可以看出很多,弘历是他内心指定的接班人,着重培养,很早就封了亲王。弘昼是个有智慧的人,凡事不争,他为什么要韬光养晦,一则他汲取了上一辈争斗的教训,二则他也清楚父亲与另外两个兄弟的为人,到了乾隆朝他也做了一个安乐的王爷。他并不是没有能力,在书的最后他和李卫设计除贾士芳的时候那表演比李卫还要逼真。只能说他是个达人,雍正也拿不住他的缺点。老三弘时就比较惨了,与其说是他自作孽不可活,不如说他是被雍正设计害死的,我为什么这么说,一,雍正一年张廷璐科场舞弊案发时,据雍正后面自己的说法,他知道弘时有参与,但是没搞他,也没有私下与他沟通,希望他收敛。其实不如说是放纵。二、八王议政时他发觉弘时与允禩走的很近,参与谋事,但是他认为是弘时想浑水摸鱼,决定不追究。依然放纵。三、当弘历在李卫那里出差时,他让弘时入主韵竹轩,并夸他政务办得好,给他封亲王,还跟弘历说弘时进步很大,挑拨他们兄弟关系,当弘时主政对允禩他们痛下杀手的时候,雍正还表扬了他,已经背着人伦把他往歧路上送。这些都是把他往绝路上送,这和郑庄公诛杀自己亲弟弟段如出一辙,纵容你,让你作孽,然后收拾你。这是一个父亲该有的表现么,第一次张廷璐案的时候,不让他上司法,家里就该狠狠的批一顿,不给他皇位,就不要给他希望,不要让他卷入家庭上一辈的纷争,应该处处给他指一条活路,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该做的事情。我只能说摊上这么个父亲,弘时也是倒霉。雍正的爱全给了弘历,自私的很,另外两个兄弟毫无公平可言。为什么全部给弘历?这不是我能猜测的。
所以我第二次看完此书的心得,并不是第一次看书那样,觉得雍正勤劳,公正,一心为民,我始终觉得他虚伪卑鄙、刻薄寡恩、内心阴暗。剧中安排一个角色乔引娣(肯定是杜撰的与历史无关),首先是从弟弟那里抢来,最后弄了半天居然是他流落民间的女儿。这估计也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