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从战争到战争》读后感1500字
电影《寒战》里有这样几句台词,郭富城找来梁家辉,对他说“丘吉尔曾经说过,所有战争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梁家辉反驳他“丘吉尔的原话是'这场战争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这是丘吉尔在二战结束时说的,他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而不是说所有战争都是可以避免的”很明显,梁家辉说的才是对的。
看完本书,大概知道丘吉尔的这句名言就是出自本书,全书有太多处丘吉尔直接明言“我们原本可以避免这场战争,但是我们纵容了”。甚至整个一本书就是以英法等国如何纵容德国来作为一条唯一主线在写的。
二战我以前自觉了解很多,看完本书方知以前多是从军事方面来看的,而那段时间各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来自历史教科书,知之甚少。看完本书,收获颇丰。
英国:原来英国从一战到二战彻底爆发之前,分别经历了保守党鲍德温执政期,工党麦克唐纳执政期,最后才是保守党内维尔张伯伦时期。在丘吉尔的笔下,鲍德温就是个官场混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党内讨论期间,他会支持扩大国防,拉拢丘吉尔这样的主战派支持,执政之后又为了讨好国民,主张消减军备,节省开支。工党就不说了,都是一群墙头草,一味地反战只是为了顺应民意以便获得更多的议席。张伯伦是个类似于拿破仑时期梅特涅式的人物,他并不是一味地纵容纳粹,他其实是想运用政治和外交的手段,通过国与国的利益交换,妥协和博弈,来获得一个欧洲大陆的相对均势,既稳定了全球局势,也不费一兵一卒巩固了英国在全球的地位。但是他很不幸运遇到了希特勒,这个卑鄙,狡猾没有信用的纳粹头目,他利用了张伯伦。但是张伯伦很勇敢,敢于承认自己的外交失败,在他任期内,英国已经开始扩大军备。总而言之,丘吉尔本人对张伯伦的评价相当高,这是之前我没想到的,我以前一直以为在张伯伦是一直持绥靖政策的。
法国:那个时期的法国,政治上很混乱,政府经常换,所以对于德国的政策执行的很不到位。同时,英国私下对德国海军的谅解,让法国对英国这个盟友产生了隔阂。法国军方以莫里斯甘末林元帅为首,迷信一战时期的被动阵地防御战,不愿意对德国主动出击,错过了在德军进军莱茵河时期对德国的最佳打击时机。法国外交上过分指望英国,几乎是英国的小跟班,一直和英国保持一致
德国: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是高中文凭,没啥文化,却喜欢跟我们讲历史。在讲到二战时,他说的一个东西我一直印象深刻,他说希特勒写过一本书就是《我的奋斗》,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对应纳粹杀掉的一个犹太人,只要读了希特勒的这本书,就会被纳粹思想所控制。所以很久以来,我一直以为希特勒是个几乎神化的人物,他有着非凡的鼓动力,德国人民都受到他的影响盲目崇拜他。现在方知,希特勒的成功离不开英法的纵容,德国在一战之前是个君主制国家,一战失败后君主制被迫改为共和制,虽然政体换了,但是保皇党和封建残余还是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土壤上,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希特勒即使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实也是成不了气候的。比如总统兴登堡就看不起他,觉得他就是一个小丑,只配做一个“邮政局局长”,他是作为一个政治斗争的棋子上的台,但是他外交能力很强,吞并奥地利,收复莱茵区,拿下捷克斯洛伐克...是这些胜利奠定了希特勒的地位,赢得了民众,贵族势力甚至是军队军官的信任,大家都觉得希特勒真的是神了,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原来这才是希特勒真正崛起的原因,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的如簧口舌,以及《我的奋斗》这样的政治宣传手册。
意大利:出乎意料,这本书里的意大利是个欧洲强国,英法一直试图拉拢意大利,甚至前期意大利还让希特勒吃瘪了,完全不符合我印象中那个草包意大利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