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真实的良药(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_2700字

《真实的良药(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读后感2700字

这本书很推荐,不长,但是会让你对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心理学的事件产生更透彻的理解。

关于自由

绝大多数人本质上是不想要自由的,他们想要的是安全、快乐,或者别的什么。

我们痛恨限制的同时,也仰赖限制,限制制定出我们的个人身份和生活轨迹,并使我们能够感到「走上正轨」。

这些确定性就会成为你的锚点,支撑起你生活的架构。

完全自由事实上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就意味着无限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

一个人需要控制的事情越少,他心理上就越自由。

关于自信

一个人要想不怕流言蜚语需要两个基本信念:一,相信自己的判断决定能力;二,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
对自己判断决定能力的培养需要时间积累,也需要敢冒风险的勇气。如果不冒险相信自己第一次,就永远没机会相信自己,而且这样的险要冒很多次,才能逐渐积累起对于自己判断能力的认识,以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判断方式
也可以学习一些判断决定的方法,比如商业里常用的 SWOT 分析之类的,掌握些判断分析技巧也可以多给自己一些自信。

人格测试 职业或性格测试 价值观测试(对金钱 爱情 健康等排序 但每过一段时间要重新排)

理想生活

如何知道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还是按照以往的风格简单回答一下。「知道自己所想要的生活」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了解自己的个性、偏好、兴趣、价值观等,并基于此对自己进行定位和规划的这样一个过程而已,操作起来并没有那么复杂。

首先你可以做一些人格测试,比如 MBTI、大五人格之类的,测试的结果不能作为最终对你人格的定论,但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个性偏好。再加上你对自己的一些反思。

通常,只有确定了自己与他人生活的界限,明确了自己独立的自我认同,一个人才会感到自己能够大声去说、实际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幸福缺失的原因

现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和模式与人类千万年进化出的神经系统不相适。

有人说只要洗车就下雨,这种心理投射叫孕妇效应,意即偶然因素随着自己的关注而让你觉得是个普遍现象,简单地说,这种效应也叫视网膜效应,意思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一项特征时,我们就会比平常人更会注意到别人是否跟我们一样具备这种特征。


「孕妇效应」(视网膜效应)是怎么产生的?产生时人的大脑是怎么运作的?

选择性注意。
人群特征导致容易相遇。
人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人易提供相关信息。

恐惧症

恐惧症是非理性的,表现在现实中是患者对于恐惧事物的一种近乎条件反射式的生理恐惧反应。

以脑的演化来看,我们可以简化地将大脑分成三个部分:爬虫脑、古动物脑、人类新皮层。
人容易受情绪影响,是由于大脑的情绪双轨制处理模式中,负责情绪的古动物脑路径短、反应速度快,而负责思维的新皮层路径长、反应速度慢,人首先易于先产生情绪。
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有可能。人类世界所谓的「爱」有相当一部分是后天学习来的,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接受过爱,生活中几乎见不到什么爱,那么他就不懂什么是爱,也不会爱。

如何处理小孩子的偷窃行为?


有一部分孩子偷东西是到了青春期,想要挑战权威,挑战底线。
还有一部分是属于穷困,或者是精神上的,或者是物质上的。
最后还有一小部分,就是所谓的偷窃癖。

为什么很多道理,越是亲近的人苦口婆心,效果不大,反而是敌人和不相干的人,偶尔发语,才振聋发聩?人脑处理新异刺激和常规刺激的流程是不同的:对新异刺激,人脑会分配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去处理,以便学习新的处理方式;而对于常规刺激,人脑会在不断刺激—反应过程中形成一套习惯性的反应方式,以后再遇到也不需要分配注意力,直接就会自动处理掉。

朋友间倾诉负面情绪和负面经历,是否会消耗另一方的「正能量」?

倾听者要明确与倾诉者的界限。心理咨询师很讲究共情,但共情并不是单纯的感同身受,而是在明确双方的界限的同时,去感知和了解对方的感受。
人是社会性动物,相互支持是很正常的,没有谁是万能的,也没有谁能够一人撑下所有痛苦、搞掂所有事情。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说,根据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从 13 岁到 20 岁左右青春期这段时期,人的主要社会心理发展任务是自我认同,也就是决定我是谁,我在这个社会上扮演什么角色。

反社会人格

事实上现实中遇到的反社会人格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组成的:Sociopath,也就是反社会人格过去的名字。Sociopath 主要是由于童年心理创伤或发展环境导致当事人社会功能受损,这些人长大后一般不遵守社会规则,难以维持长期的人际关系,长期焦虑或退缩,因此事业和家庭生活一般都不容易成功,他们犯罪时一般具有随机性,属于冲动犯罪的多。这类人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治疗。
Psychopath 是挂在反社会人格下面的另一种类型,这类人有相当一部分是先天大脑冲动控制和情绪管理部分的脑区发育不良,也就是说先天不具备理解共情的能力。

为什么有些人会自残?有多种可能性:用肉体痛苦转移注意力,以缓解精神痛苦。由于强烈的自恨产生的自我惩罚行为。通过自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或操纵别人。(如:你不给我 XX,我就自杀。)

死亡

死亡是一件值得为之去准备的事情。作为死生大事的两者之一,考虑到我们花了多大的力气筹备出生,我们至少也应该花相当的力气准备死亡。所谓善始善终。
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一般要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痛—接受。除了暴毙,几乎是每个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根据 Kübler-Ross 的死亡/悲痛阶段理论,人在面临死亡(以及其他任何事情的终结,比如解雇、失恋、大病丧失身体机能等)的时候一般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即不承认即将到来的死亡,用各种借口和方式来逃避将死的事实(比如患者已明确要不行了,但还乐呵呵地说「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愤怒:否认不生效,愤怒作为对死亡的第一情绪反应爆发,不公平感、被遗弃感、报复心理等占主导地位,当事人还会把这种愤怒投射、发泄到他周围的人事物上(很多绝症患者和家属诋毁医生医院甚至医闹也是这个阶段的体现)。谈判:当事人已经开始接受自己会死的事实了,但还希望通过放弃一些重要的东西来换取存活,他的谈判对象可以是医生、亲友,也可能是上天。(病人已经不行,但患者家属提出「不论花多少钱,倾家荡产一定要给救活」经常是这一阶段的体现;或者比如「只要我能活下去,我以后再也不贪污了,再也不欺负别人了等等」之类的内心誓言)。抑郁:当事人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完全沉浸在悲痛和绝望之中,他/她可能对周遭一切都失去兴趣,情绪崩溃,什么劝说也听不进去,只是一味悲伤。(不过在理想状态下,这个过程中,当事人也可能会逐渐发现自己生命中珍贵的东西,并重新发现爱。)接受:当事人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对人生种种逐渐看淡看破,并为自己的一生在心中画上句点(所谓「将死之人,其言也善」一般也来自这个阶段)。这也是最平静与安详的时期,死亡的庄严与净化会在这时候显现出来。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