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灭亡后的地中海世界(全集)》读后感1100字
盐野七生女士热衷于拿一支生花妙笔通俗易懂地写“意大利那些事儿”,一写就是大半辈子。从古代的罗马,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再到十字军东征、罗德岛攻防,把意大利及其周边地区像一幅挂毯一样织得繁花似锦。
等织得差不多了,她忽然发现挂毯上地中海那片儿还有一个漏洞,那就是作为意大利靴子尖儿的西西里和靴子尖儿下的那一粒微尘-- 马耳他。这本书就是为了填补这个空白,并在北非绣了些花边,着眼点则是选在了西罗马灭亡后的中世纪到近世纪。
因为重点是填补,作者把与挂毯其他地方交织的部分,像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君士坦丁堡、罗德岛,都是一笔带过。没看过其它书的读者读起来难免会意犹未尽,觉得这是在给作者其他书做广告。所以我并不推荐拿这本书做盐野七生意大利系列的第一本书。
说起欧洲的中世纪,我们的印象就是黑暗,科技、文学艺术、教育被教廷完全压制。从这本书却看出当时罗马教皇的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一两百艘的基督教联合舰队,教廷往往只能派出几艘加莱船,甚至远不如马耳他骑士团的军力。
当阿拉伯萨拉森人攻取西班牙的时候,教皇无能为力;当萨拉森人进攻西西里的时候,他同样无能为力,甚至有些暗喜,因为西西里当时属于信仰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阿拉伯海盗两次杀到罗马,洗劫圣彼得大教堂,教皇也只能缩进古罗马城墙,逃进天使堡。基督教的世界就如一盘散沙。
当时的地中海,萨拉森海盗四起,四处抢掠、劫持基督教徒。整个意大利,城镇要么建在峭壁上,要么远离海岸,只有领主、总督才敢在海边建城堡,所有海岛几乎都成了海盗的巢穴。基督徒的商船队要么像威尼斯一样由军舰护航,要么像热那亚一样听天由命。
等到阿拉伯萨拉森的绿底月牙旗终于被奥斯曼帝国的红底月牙旗取代,基督教世界的形势却更加恶化。奥斯曼两路并进,陆路吞并拜占庭和匈牙利,水路囊括东地中海各岛屿。威尼斯被迫与其单独媾和,法兰西更是与奥斯曼缔结军事同盟。基督教世界岌岌可危,一直等到维也纳和马耳他攻防战胜利才阻止了奥斯曼的攻势。
至此,在地中海这个大澡盆里,欧洲舰队经历了冷兵器和火炮时代的洗礼,终于成长起来了。西班牙、英国的舰队也开始离开地中海,争霸大洋。到1840年鸦片战争时,区区两艘英国铁甲舰在穿鼻洋就足以击溃大清的30多艘风帆战船了。
当欧洲在忙着文艺复兴、航海大发现,以及在地中海苦苦挣扎的时候,中国的明朝也正在遭受倭寇的骚扰。无奈,明朝选择了“片板不得下海”的对策,把浩瀚的大洋就白白让给了倭寇。中国的海军,也从领先世界的郑和船队沦落到和欧洲有了代差。
无内忧外患者,国恒亡。面对强敌,闭关锁国永远不是一个出路。战舰沉了,可以再造;斗志沉了,就万劫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