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战火》读后感1700字
翻开世界地图有一处地理环境惹人注目,这就是西起巴尔干半岛最南端东至小亚细亚地区西海岸古称伊奥尼亚,中间则被海洋分隔开。这里在远古时期是一块完整的陆地,不知何时一只有力的大手将陆地抓起揉搓后撕得粉碎,碎片散落四处,犹如繁星点缀天空一般散落在爱琴海里。这一地区的西部是今天的希腊,东部则是土耳其,古时人类在这里上演着一出出经典的戏码,绵延三千年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这本《波斯战火》描写的就是东西方文明第一次冲突时的故事——希波战争
古希腊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文化一脉相传到今天依然深刻影响着西方世界,打造了当今的世界格局。很多人说当今世界最大威胁来自于恐怖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者制造一起起针对西方的恐怖袭击令人们很是不解—“他们为什么恨我们” ?在“911”之后小布什也发出这样的疑问。本拉登看着基督教世界日益壮大深深怀念起哈里发国家统治时期的荣光岁月,为了实现“真主”的意志他向西方开了火。追溯历史长河发生在今天的东西方冲突在两千多年前就曾上演,不过当时代表东方的是波斯,一个由雅利安人建立的世界性帝国,公元前7 、8世纪波斯人与米底人迁入扎格罗斯山脉,在随后的两百年里逐渐征服周边地区,居鲁士大帝时期将帝国领土拓展到极致,似乎整个世界都在波斯人的掌控下而仅仅剩下西陲蛮荒之地希腊。此时希腊仍然处于城邦自制阶段,希腊本土以雅典为首、南部伯罗奔尼撒半岛则以斯巴达为首互相征伐不断。雅典在推翻了最后一个僭主之后由克里斯提尼建立了人类史上首个民主国家,而斯巴达则在吕库古的改革下建立起了一个混合型的军事寡头集团,双王制与元老议事会互相牵制将整个国家打造成一个大军营,希腊最强大的陆军从此诞生。在波斯人征服吕底亚之后将领土与伊奥尼亚地区希腊殖民城邦接壤,冲突在所难免一触即发,由此希波战争的大幕拉开。一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东西方较量最后在和平协议下结束,各自的势力范围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在随后的岁月里叛乱、镇压、联合同盟、邻邦对战,曾经一切的荣光最后都淹没在亚历山大的伟业中,一统希腊与波斯的心愿最后被马其顿国王实现,历史的发展叫人难以捉摸。
波斯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理由很有时代特色,波斯国王大流士以阿胡拉马兹达神(古波斯神话主神)在凡世的代理人自居,结合琐罗亚斯德教圣火崇拜,誓要为世界到来秩序、光明,铲除一切谎言与黑暗(不臣服的希腊人)。希腊人以捍卫自由、维护尚在襁褓中的民主制(只有雅典人)为由奋起反抗。战争从马拉松战役到萨拉米斯海战、从陆地到海洋希腊人都赢得了难以想象的胜利,为什么希腊人能以少胜多战胜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难道真的是因为德尔斐神谕的支持与众神的庇护?果真如此的话历史就将由神话撰写,除了希腊人反抗强权的精神以外最重要的是希腊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那些高山、峡谷、海湾、河流,都是众神给希腊人提供的天然屏障,如果没有这些险恶地形列奥尼达与他的三百勇士就无法施展他们的杀戮技巧、地米斯托克里就无法在法勒隆海湾里围歼波斯舰队。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西方文明在最危机的关头艰难的挺了过来,从而奠定了后来世界文明格局基础,也许可以夸张一点的说:多亏了这犬牙交错的海岸、连绵不断的山丘,让苏格拉底可以在公民大会上痛批民主、让柏拉图成为我们最熟悉的古希腊人之一、让亚里士多德为西方贡献最早的系统性哲学著作。
回顾全文里面有着一个隐藏的主题:东西之争。爱德华·吉本(Edward Gibbon)认为:“东西有别的武断看法在全球范围中都根深蒂固。”事实也正是如此,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这种看法是历史上最容易长久存在的假设。这种假设远比十字军的历史更早,甚至早于伊斯兰教或基督教的历史,其久远的谱系几乎可以向前追溯2 500年。历史的诞生就是伴随着这样一个问题而来的:“你们为何恨我们?”因为早在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发生冲突时,世界上第一位历史学家正是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了他创作一生的著作主题。
正如希罗多德所了解的那样,世界如此之大,对一个人来说是真理的事情,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谎言。因此,即使东西方冲突的起源似乎已经迷失在神话之中,但它的影响却没有消减。这些观点直到最近还被不幸地加以证明。差异滋生疑虑,疑虑导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