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的焦虑与创新(知乎「一小时」系列 HOUR:025)》读后感1100字
其实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是感慨万千。
首先是教育方式,其次是可实施性。简单分享下拙见。
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不同时期应当是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本书前半部提到Mitra说的一句话:“如今我们的教育系统,却仍为那个已不复存在的帝国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同质的人才。”这真的是个不好的现状,教育无疑要与社会工作对接,但如果纯粹为了工作为了最起码生存的教育目的未免显得更加失去教育的本质,所以两者之间的点儿还是很难把握好,既能更好培养学生思维、又能更好与社会职业接轨,才是最大的成功。传统的教育模式必然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教育改革,真的是不变的万变。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为教育的重要一步,比如现在的慕课平台。互联网是很好的资源,也是最坏的源泉。我很欣赏最近学校的一次实验课方式: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预习,进行知识储备,并完成网上的预习考试,完成后即可网上预约实验课,在几个可选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情况预约并自主完成实验,当然,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身边几个老师一直在值班状态。
希望这种方式能延续下去,希望这种方式能应用到我的其他某些科目上。
之于小学教育,或者说学前教育,更应看重的不该是分数与成绩(我们国内所谓成绩应该可以直接理解为分数吧)本身,孩子大脑深处潜藏的能力是巨大的,不急于那么幼小时就接受如此大压力。在孩童时期,更应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心理情绪、分析能力(对各种问题)的引导,当孩子思维打开后,学习能力是极强的,是不必如此担心分数问题的。
硬件教育资源是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我觉着,老师,是更重要的。老师能否很好地因材施教,能否真正体察学生的生理发育及学习特点尤为重要。我不敢保证我们的大部分教师真正静下心来去反思分数之外的教育,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能否真正在学生的人生生涯中留下精彩的一笔,能否在办公室少刷几分钟朋友圈去想一想某一个学生。老师,真的很重要。看老师不应该看他能让我们分数提高多少,而是能让我们对自己人生提高多少。有幸,我还真碰到了几个这样的老师。当我回到农村,一看某校教学成果,一方面门口照片中渲染出上级过来的的赞扬气氛,转而却看到老师学生又回到“现实世界”,真是令人堪忧!
可实施性:部分小规模试验化的新型教育方式似乎有很好的测试结果,但是否应该真正被社会采纳,其实应当再三斟酌,其一,小规模教育的对象难免不能代表社会大众,有很大的巧合性,其二,短时间的结论,不一定能在社会大背景与大时间座标轴上足够好立足。
教育这件事,真是令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