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精英的思考习惯》读后感1600字
本书是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的一个实际应用,前半本的理论部分留等后面吐槽,后半本的实操篇,操作性还是比较强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陷入情绪的困扰无法摆脱,主要源于我们没有认清楚导致我们产生情绪反应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于事件的看法;并且,一旦某一种负面情绪产生,我们的防御机制会产生抵制,导致了新的负面反应。由此,循环往复,难以摆脱。
书中列举的必须型思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认知误区,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阶层。而之所以在日本会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导致情绪崩塌,是由于日本独特的教育文化体质导致的。
由于我们对于事物的看法是内隐的,往往我们只看到了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反应,所以我们以为反应是由事件所直接导致的,因此自己很难去发现问题的真正所在。
像本书实操篇展示的,就是通过高杉的引导和剖析,让产生问题的人能够透过层层的迷雾,看清楚真相。我们自己也可以学习这种剖析的方法,当负面情绪压力产生的时候,采用辩证的方法,把情绪和事件本身剥离开来,发现我们内在的看法,并且对错误的看法进行修正,就可以完全改变我们自身的情绪反应。
这种能力是可以习得的。
PS:顺便想说的是:
首先,当一旦我们有情绪压力产生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是自我的觉察,发现情绪的存在,并且接纳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并不时时都有一个高杉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对于情绪的接纳有助于我们避免因为抗拒这种情绪而产生新的情绪。另外,当情绪被接纳的时候,反而可以得到平复,利于下一步的自我分析。
然后,当情绪被接纳暂时得到平复后,我们就可以运用高杉的分析逻辑,来进行自我情绪疏导。疏导的核心点是找出我们对于事件最初的看法,然后分析这种看法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部分加以肯定,不合理的部分加以修正,然后再重新看回事件本身。此时你会发现,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你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看法,进而可以降低情绪强度,使之处于我们的承受范围之内,甚至不再有情绪存在。
最后,认知疗法适应性非常广泛,一旦当我们发现自己或者身边同事、来访者有错误认知进而导致问题产生的情况发生,我们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
吐槽一下该书。不知道是由于中日文化差异,或者翻译对心理学缺乏研究的缘故,再或者是我个人理解的问题,在看该书理论篇的时候,我有一些地方是不太认同的。
1、所谓的好的负面情绪和坏的负面情绪是相对的,从后面的实践篇来看,其中真正的差异是强度的差异,并无好坏之分。比如理论篇提到的“不安”作为好的负面情绪被提及,而在实践篇“克服不安”的案例中,不安就成了坏的负面情绪。之所以前面是好的,不过是因为不安比愤怒的强度要低。而在实践篇中成了坏的负面情绪,则是让案主选择了“担心作为好的负面情绪”。自相矛盾。
本人观点:情绪无所谓好坏,都是具有价值的。因为情绪就代表着能量,能量是一切行动的推动力。区别只在于我们如何去利用这种能量,使之为我所用。在心理咨询中,我会刻意去发现来访者的情绪能量,进而开展工作,推动咨询的发展。尤其是咨询卡在某个点上动不了的时候,就要利用情绪来工作了。
2、文中提到的必须型思维是比较清晰的,大家都很容易明白是怎么回事。然而对于愿望型思维的表述却不是非常清晰明了其中的原委。在没有看到实践篇的时候,很容易认为愿望型思维主要适合用来开导自己,对于承担责任和完成任务是不利的。尤其是对于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的人来说,正好给了开脱的理由。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愿望型思维的运用是要看文化背景的。文作者的创作背景是日本,日本人的教育和文化是非常独特的,和中国最大的差异在于日本人非常地自律,自我要求很高,而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则宽松很多。也因此,愿望型思维比较适合具有极强精英意识的少部分中国人,大部分人还是需要先从必须型思维出发,才有较强的行动力。这点上我和@Poppy 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当然,这也是我需要提升的地方,说明我的精英意识还不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