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宝岛长大》读后感900字
一个活泼泼的少年郎慢慢长大的故事。
既然是同文同种,哪怕是海峡阻隔,但也免不了许多心有戚戚。眷村虽然物质匮乏但祥和美好,不禁想起少年时期的生活,邻里亲近,声气相接,那些小姐姐、小哥哥,至今依然想念。
你丫,原来是东北话,甚至老北京喝的是绍兴黄酒而非二锅头,还有什么绿茵陈、莲花白、玫瑰露,真是听都没有听说过。多么奇妙,远在千里之外的台湾人,懂得重庆火锅原来是码头上的苦力才吃的东西,那些穷苦人只能吃些江中飘来的死鸡死鸭,今天生长于斯的本地人,却早已习惯火锅已经是最能代表这座城市的美食。与大陆相比,台湾传统文化传承的更好,即便是美食,似乎也更原汁原味一些。先贤推翻三座大山后整个国家开始狂飙突进,打碎了固化的阶层,荡涤了陈旧的文化,固然轻装上阵,但也就此失去了很多曾经的美好。
蒋经国抓青年工作的水平相当高,手段很熟悉,集体生活、集中学习、强健体魄、军事化管理等等。导正青年思想,爱国爱党爱蒋,苏联+儒家。为反攻大陆,台湾实行全民皆兵制度,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进入军队,这让台湾军队成为一只懂得民主的军队,同时不断退役的受过军事训练的新市民也成为台湾走向民主化的坚实基础。历史的演进,并非老蒋小蒋所能预料。
台湾的经济腾飞同样是伴随着政治解禁开始的,当时推行的“客厅即工厂”政策与大陆的乡镇企业崛起何其类似。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台湾学者向政府提出了大量建言,颇多都是基于先行一步的经验之谈。
台湾今天的蓝绿两党,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为何一些地区成为绿营大本营。这本书中也有非常清楚的介绍。蒋介石到台湾后开始进行土改,台南是当时的地主窝。在受教育不易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地主子弟受教育机会较多,于是一批知识分子成长为今天反对国民党的所谓绿营。
少小的时候,看金庸小说,当时就很奇怪,为什么同一本书会有两个名字,今天才知道,原来这是台湾戒严令的原因,很多作品要换了名字才能拿出来卖。所谓中国现代流行歌曲,原来源于海派歌曲,而校园民谣,则是区别于这个流派的新鲜华语音乐。书中这样有趣的知识点非常多,颇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