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黑格尔(中文版)》读后感2500字
初读黑格尔,由于畏难,故而读的是通识本,较重要的笔记内容整理如下:
1、历史的目的和必然性。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自由意志的进展”,所以历史的目的即发展人类的自由意志,其必然性是绝对自由。
这和我们平时的想法区别很大,我们看历史,注重于历史事件的分析,黑格尔却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为我们指明了历史的大趋势(想到黄先生和他的“大历史观”,串起不同的历史事件来分析历史走向,还是停留在历史学的范畴)。一开始我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但黑格尔改变了我的态度,我开始相信历史的“目的性”。
2、自由的概念。抽象的自由,那种随心所欲的自由,实际上受到了我们时代社会和历史力量的左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所塑造的,而这个社会又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因此,黑格尔提出:自由就在于履行一个人的义务。我的自由的动机必须是:依照普遍的理性法则和道德律令来行动,并且只为它们而行动。
由黑格尔的推理,可知我们的选择不纯粹出于我们自身的考虑,甚至存在被社会催眠的可能。自由在于履行义务,让我想到KEEP软件的标语:“自律给我自由”。
3、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法国革命对于法国政治生活来说诚然是一场失败,但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却在于把它的原则传播到了其他国家。
还是在说“自由”的发展情况,法国大革命是“自由史”上的一大亮点。
4、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审美欣赏包含着我们理解力和想象力的和谐统一。”
5、道德行为总要经历一番挣扎。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压抑除了对道德律的崇敬之情以外的其他所有欲望。
能够战胜挣扎完成道德行为的,是英雄;否则是中人。现在的社会是,人人都觉得对方应该按英雄的标准去做事,而对自己则持无所谓乃至反之的态度。我们看到的通常是对他人的指责,而非对自身的反省。
6、宗教问题。正统宗教妨碍了把人恢复到和谐状态的目标,因为它迫使人自身的思考能力服从于外在的权威。神谕代表着自然界的偶然事件对精神存在者的自由选择的支配。
黑格尔认为宗教阻碍了人达到“自由”的努力,以我的理解,“宗教”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反动力量。希腊阿波罗神庙上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人要想获得自由,要学会独立思考,要学会质疑,而宗教反对这些。
7、理性。理性能使自由的人超越自然世界的偶然事件,并对影响他的环境和力量做出批判性的反思。因此,没有批判性的思考和反思就不可能完全获得自由。
同第6点,理性就是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质疑。
8、苏格拉底。 黑格尔把苏格拉底所例证的原则看成反对雅典城邦的一种革命性力量,因此他认为判处苏格拉底死刑是无可指摘的:雅典人宣判的是使其集体得以维系的传统道德的最危险敌人。
当苏格拉底出现时,意味着希腊世界的自由观念走向觉醒。而这也昭示着它的衰落。因为它就是靠传统的道德维系城邦体系,而自由观念意味着摧毁这些道德。
9、黑格尔的历史发展观。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日耳曼世界。
10、基督教的正面观点。基督教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耶稣基督既是人,又是上帝的儿子。这便教导我们,虽然人在某些方面有局限性,但他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创造出来的,人的内部有一种无限价值和永恒使命。结果便发展出了黑格尔所谓的“宗教的自我意识”,即认识到我们真正的家不是自然世界,而是精神世界。要想获得这种认识,人就必须打破自然欲望乃至整个自然生存施加给他的束缚。
11、宗教改革起因。宗教改革缘于教会的腐败。在黑格尔看来,产生这种腐败并非偶然,而是教会不把上帝当作纯精神的事物、反在物质世界中体现他的必然结果。这种根深蒂固的腐败的最终表现,就是为了最世俗的金钱去出售某种涉及人类最深刻和最内在本性的东西,即由赦罪所带来的灵魂安宁。
12、驳斥怀疑论。怀疑论自相矛盾。倘若怀疑一切,那为什么不怀疑“我们不可能认识任何东西”呢? 它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的认识与实在之间是彼此割断的,但同时又把我们的认识当作某种真实的东西来处理,也就是说,当作实在的一部分来处理。
有些理论看起来头头是道,证据确凿,观点有力,分析严密,然而一回到出发点,却发现根本是空中楼阁,因未考虑基础而轰然垮塌。
13、“自由意志”的发展过程。意识的发展过程乃是必然的。每一种意识形式在显示自己达不到真正知识的过程中,都把我们引向了黑格尔所谓的“决定性的否定”(determinate negation)。真正的知识并不是对实在显现的认识,而是对实在本身的认识。
真正的知识或称“绝对知识”即自我认识。用黑格尔的话,“精神在精神的形态中认识自己。”
14、语言的缺点。语言总是涉及把某种东西归入某个更为一般或普遍的标签。
“标签化”是一种为了让我们更方便迅捷地了解某人或某物的方式,然而这里产生一个悖论:因为将某人某物标签化而忽略了他标签外的其余内容,人或物也就由立体变为扁平了。如此理解得到的人物真是他们本来的面目吗?
15、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不仅要求某个外部对象,而且要求另一个自我意识。每个人到底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什么呢?黑格尔说,那就是承认或认可。因而产生斗争,胜利者为主人(统治阶级),失败者为奴隶(被统治阶级)。
从这里,马克思发展出劳动的异化概念,最终提出共产理论。
16、唯心主义。 黑格尔认为,终极实在是精神而不是物质。
唯物主义的反驳是很容易为我们所了解的,即意识随个体的消亡而消亡,残余的精神也依托于物质而存在,故而客观实在大于精神意识。然而唯心主义者是这样思考:由于意识的认知,客观实在才被精神所理解;并且意识虽然依托于客观存在,但是个体意识的消亡不代表“意识”这种不反映于外界的实在消亡,它还活跃于其他实在上。何况,所谓客观实在大于意识,只不过体现于客观实在的存在时间相对较长而已,我们都知道并没有永远留存的客观存在。既然都不是永恒的,何以见得精神就比物质更模糊暧昧更不能作为终极参考呢?
17、逻辑。逻辑的目标是真理。有效性关乎形式,而非内容。逻辑学家对内容不感兴趣。
18、宗教余波。宗教是一种异化形式。人创造了上帝,然后又想象上帝创造了自己。人把他自身之中所有最好的东西——知识、善和力量——都赋予了他的上帝形象,然后又在他自己创造的这个形象面前顶礼膜拜,而把自己看成无知、有罪和软弱。要使人类恢复其完整力量,只需使他们认识到,人类才真正是神性的最高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