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重说中国近代史(修订版)》读后感_4000字

《重说中国近代史(修订版)》读后感4000字

#分享# #书荒#读读《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吧

鸦片战争——一场为商业而发动的大战

1、清朝看上去武力很强大,因为它遇到的都还是传统的、处在冷兵器时代的对手——内忧外患都是如此。

2、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其实在禁烟之前对外国的情况仍然很糊涂,一味相信只要把外国人打翻在地,他们就站不起来了,因为他们没膝盖。

3、当时所有的对外贸易只是为了满足皇室对西方各种奇技淫巧、各种小玩意儿的需要,清朝的皇室,他们就这么一点追求。

4、英国人明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完全摧毁其国家机器,进而建立起一个新殖民政府的代价太高,不是它的利益所在。英国人也承认自己就是商人政府,跟中国交战只是先迫使中国开放市场。

5、其实,鸦片战争之败,不在于清军的将领和士兵不勇敢或者不爱国,也不是武器差太远,关键还在于具体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境界比别人差太远。

6、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是要靠信息的输入,而不是枪炮,枪炮只是一个引子,要想真正让这个古老的帝国发生变化,其实还主要得靠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时的信息输入者之一就是新教。

2

太平天国——披着宗教外衣的农民起义

7、农民不是没有力量,但这种力量需要整合,没有人来整合,再大的力量也成不了大事,太平天国的历史再次证实了这个道理。

8、清朝当时的问题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统治机器锈蚀和老化。该遵守的规则没有落实,该处理的政务没有人干。逐渐地,潜规则开始当家,再然后,潜规则也不管用了,它又被无规则取代。

9、清朝士大夫的文化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被禁锢,进而被消磨在琐碎的考据之中,传统文化的自我修补机制也逐渐失灵。国家治理出现问题时,士大夫缺乏责任乃至担当意识,他不会去想该如何解决问题,只会视而不见,假装不知道。

10、太平军只要打到北京城下,皇帝肯定会跑,因为满人是个游猎民族,没有守城的经验和信心,也从来不守城。

11、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因为,如果没有太平天国把中国汉人士大夫的积极性焕发出来,那么,即使是英法联军逼得朝廷签了条约,中国还是变不了。

12、实际上太平军没有女兵,而且对妇女的禁锢比清朝还厉害,男尊女卑礼法的讲究也比清朝厉害。

13、洪仁玕虽然提出了《资政新篇》,但他没有什么高招去拯救这个王朝,对于洪秀全的错误也没有什么基本的认识,所以我们不能过高评价这样一个《资政新篇》。

3

洋务运动——成绩突出,问题显著的自主变法

14、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的变法,它的毛病很多,但不能因此说它不行,甚至说是失败。整体上来说,洋务运动是有成绩的,清朝的经济水平经其推动,确实有很大增长,国家能力也在提高。

15、科举对于士大夫来说是一项核心的东西,如果它没有变的话,整个士风也很难发生改变。

16、中国搞现代化,其本身条件要比很多国家好,甚至比刚开始搞现代化的欧洲国家要好。

17、中国的变法一直存在这样的问题,每次改革都没有走完它应该走的路,然后很多人就喜欢跳出来对变革进行反思,反思道路选择得正确与否,进而怀疑变革本身的正当性。

18、中国人建海军,内陆的气息还是留存得很重。海军是要到海上去打仗的,死也应该死在海上,它本来就是和陆军不一样的兵种,但是中国人建的海军仍然带有很强的陆生心态。

19、后来的人讲该全民动员啊,唤起民族意识啊,但在当时根本做不到。因为老百姓都无此警觉,更无此觉悟,日军进入中国领土后,只要日本兵表现得还好,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大多是不会反抗的。

4

戊戌变法——功败垂成的制度改革

20、实际上大家都能意识到国家将面临瓜分危机的紧急局面,都明白只有变法才是解救这个王朝的唯一出路,没人敢去质疑“变”的必要性,人们质疑的是该怎么变。

21、在今天我们对变法进行研究时,一定要避免进入这样一个误区,即所有的变法操作者都是康梁的门徒。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康梁的实际地位是非常低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地位。

22、向日本学习的心态得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我们以敌为师,我们向打败了我们的人学习,这种心态很好,反映了国人的气量;另一方面,这种心态也隐藏着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想走捷径。

23、现在很多人写文章都说百日维新废科举,没这回事,它只是想废八股,就是保留选拔人才的形式,但改变选拔的内容和标准。

24、西太后怎么可能是顽固派呢?她不像倭仁、徐桐那样有深厚的理学基础,因自身所受的教育而希望恢复儒家的文化传统,而且在此前的洋务运动中,她也是基本持支持的态度。

25、其实此时的西方列强,包括日本,对中国都有多重心态,我们不能认为他们对我们就一种态度,即亡我之心不死。比如日本国内有一批人一直希望中国强大起来,这样日本可以和中国一起联手对抗西方。

5

义和团——从民间反洋到官方支持的大闹剧

26、在翻阅当时的教案卷宗时,我发现了一个倾向:官方从一开始就有意地制造或者说挑起一般民众对传教士的敌意,很多官司的审理过程都是很荒唐的。

27、关于西太后,且不论政治立场如何,她其实一直是个很明智的统治者。但她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权位之间,总是选择个人权位。

28、义和团如果真的勇敢,不怕死,涌上去,推也把教堂推倒了。可惜,一旦发现刀枪不入靠不住,勇敢什么的也就丢到爪哇国去了。

29、八国联军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有必要先放下民族主义情结来看问题。如果你威胁到了人家的使馆,那么人家当然会出兵了。

30、天津教案的判处结果出来之后,舆论都认为曾国藩屈膝卖国,但没办法,对他而言,只有这么处理才能平息列强的愤怒,目的是想挽救清廷在并不平等的国际交往中仅存的一点地位和信誉。

6

清末新政——因胡乱收权而导致的政改失败

31、庚子一役以后,慈禧已经下决心要变法了。政治向后转,此路不通,再走下去,不仅国家要完,朝廷要完,她自己的小命也要玩完。

32、满族亲贵们就这样把事情弄砸了。当然,弄砸的原因不是因为朝廷政治太糜烂了,而是他们与朝臣之间,或者说是掌权者与官僚体系的关系弄砸了,朝廷中最有实力的那一群人不跟他们玩活了。

33、如果按照清朝新政所设定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话,可能中国最终会走到今天英国的这一步。

34、教育的出口主要是面对社会,主要培养各种社会型人才。这样的改革路径才是对的,而朝廷一下子废除科举事实上并不见得是对的。

35、古往今来,世界上没有一种能够让人永远掌权的选择,如果选了这样一个选项,就相当于按下了自我毁灭的按钮,因为这一选择得罪了太多的人。

36、如果变革坚持下去,它就会遵循自身的一套变革逻辑,最终使改革成为一个满汉势力消长的过程,汉人的权力肯定会膨胀,膨胀到一定程度后,这个《钦定宪法大纲》就没什么用了。

7

辛亥革命——一场必然失败的革命

37、革命党人不想让自己的革命变成一场旧式的农民起义,也就是说,他并不想动员农民,也不想接续传统的农民起义中经常使用的那些口号,比如均贫富、吃大户、不纳粮等。

38、由于此时有立宪和改良运动的存在,实际上革命党人在读书人中的市场也并不大。南方大多数新军都是知识分子。不过,即便如此,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并不占很大比例,并非像我们后来说的,新军都有革命思想。

39、并非接受过新思想的人就都会赞同革命,当时多数人可能还是赞同改良,改良派在革命之前始终是多数。如果能够不动干戈,和平地把事情办好,谁还会愿意去流血,去制造社会动荡呢?

40、革命党根本就没想过要去发动群众搞社会革命,他们就是希望控制革命的规模和烈度,尽量减少社会震荡;他们也没想过要去反什么封建,因为农村士绅是他们的盟友;至于列强呢,则是他们的师父。

41、事实上,革命党人对于共和制度,也没有起码的虔诚,制度的改变每每因人而异。按自己的需要,想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改。

8

北洋军阀——权力失控后的大混战

42、袁世凯习惯的是用传统政治的那些方式来对国家政局进行控制。比如说,尽量把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尽量用权力技术进行操控。

43、我们不能说袁总统就是不爱国,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他来说可能比一般的老百姓所想的更为息息相关。

44、袁世凯一旦当了总统,就没办法像以前那样看到许多真实的情况,即使看到了,可能也会倾向于视而不见。因为人们总会偏爱选择性知觉,好的东西,表面的东西他就愿意看。

45、张勋在意的,是那些手握军权,有实力的军头。他没有想到,影响力,也是一种实力。而这方面,段祺瑞依旧是最有影响力的北洋老大。

46、袁世凯此时是当不了皇帝的,因为各种势力都在反对。而且,由于历史已经走到这里了,进化论的价值观还没人能够质疑,它是一种很强势、很有市场、很有说服力的价值观。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人就认为,袁世凯称帝,就相当于反对人类进步,反对历史进化。

9

五四运动——众说纷纭的“爱国”运动

47、今天来看这个白话文运动,它其实不是很成功的。把中国语言强安在这种主谓宾定状补的结构里,害得现在语文教学很失败。

48、这场运动激化了北洋军阀内部的裂痕。它给了反皖系势力一个最好的口实——一个爱国的口实、一个民意的口实。

49、在那个时候,军阀政府也不镇压,他们自认为是民主政府,不能镇压学生的游行。所以,参加这种活动的人自认为是没有风险的。

50、在中国历史上,只要出现了人们认为的政治危机或亡国危机,就会有学生起来。以前叫太学生,现在叫大学生,没什么区别。

​内容来自读书狂魔熊猫君公众号。

​​​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