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那时的大学》读后感_1300字

《那时的大学》读后感1300字

小小一本书,汇集了众多大师的金句良言,读来收获颇多,感叹与这本书的情谊是“相见恨晚”!

期间在“那时的大学”中游走,脑海中显映的更多是“此时的大学”。绝对用过去否定当下是不理性的,但是不得不言及的是当下我们大多数内心信仰的缺失。没能足够的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不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也不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身边太多的同学在选择专业的时候,没有考虑过内心实意,而是折合了家里的意愿,就业前景等等。胡适先生在书中记录这么一段话反应大多当下现状:“记得四十八年前,我考取了官费出洋,我的哥哥特地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临行时对我说,我们的家早已破坏中落了,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振门楣,他要我学开矿或造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这种“理性”而“现实”的打击是无力又残忍的,但更为绝望的是选择了“合适”专业后选择不了自己的人生,非躲着前途的点点光芒不见,内心茫然的自暴自弃,要我说这由内及外的溃烂最是摧毁一个人,认真的去对待自己的专业也是在认真的对待自己的人生,不然到头辜负的还不是自己吗?所以我特别反感有人跟我抱怨说,我的专业特没劲,学了其实也没什么用,好羡慕你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之类。

茫然、矛盾、挣扎常有,推荐这本书,是希望书中的某章某节能够帮助于抵御这些不太好的想法。

书中有两章记忆特别深。一是“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字朴实无华,细细读来真引人入胜,还原出一个真实沈老师。汪曾祺与沈从文平生风义兼师生,相知五十载,彼此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默契,实在难得!汪曾祺最懂沈从文:”沈先生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而沈从文对着汪曾祺的作品,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好”。这时候想要不理性的偏信唯心主义,固执的说:思想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我们看见的所谓的”真实世界”的是不真实的,人本性中最纯粹的精神交流才是美好的,最符合道德的。

二是《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这篇文章被广泛的流传,为诸多青年重鼓起了信心,重点有以下:人生的道路上满是陷阱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第一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求知识的欲望。第二是容易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的人生的追求。要防御这两方面的堕落,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第一个方子: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的智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第二个方子: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古来成大学问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善用他的闲暇时间的。第三个方子:总得有一点信心。你要深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能够永远有这样的信心,自然也是好的。

对于胡适先生的文章,不敢做评价,只是择重点记录。

这本书坚持每天一两篇,到现在已经看完了。小小的坚持收获满满,用片刻组成的小永恒,感谢这本书的启迪,继续前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