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读后感1600字
被抑郁和恐惧笼罩的一段历史。
打开这本书,本意是为了尽可能地去了解纳粹所作所为的动机和心理。受《三体》影响,我一直想尝试着去探索人们最本质的性情。人之初性本善,想起人类史上多少个不堪的事迹,从小被灌输这个理念的我也开始有些怀疑它了。但当我渐渐走近奥斯维辛,发现这并非是善与恶这个单纯的对立面可以阐述的,问题一下子牵扯到了社会、民族以及历史等等多个方面。
《奥斯维辛》是一部十分严谨的书籍,它里面的许多情报和推测都有其出处以及证据,有时严谨到我根本没有在意过其真假的事情都清清楚楚地列出推证过程。它虽是由一组纪录片改编的书籍,但是在阐述方面毫不含糊,与现在很多以盈利为目的把节目改成小说完全不同。
整部书里我记的最清楚的年份是1933年,希特勒上台,犹太人噩梦的开始。从这个时间到大屠杀其实还是有一段距离的,但是从这时开始,植根在德国人心里的对犹太人的仇恨渐渐被摆在台面上肆意宣扬。原因推测有以下:仇富、种族歧视、宗教历史(犹大害死了耶稣)、为自己(一战)失败找替罪羊。紧接着集中营灭绝营一个个接连建起。苏联战俘、各国犹太人等群体被不断剥削,在集中营里过着非人的生活,被看不顺眼击毙而或劳累饥饿致死。人们在那种极端的环境下,已经是没有余力去关注周围人的生死,存在争议的特遣队(为纳粹工作的犹太人)也让我有些疲于去论证其性质,这事关乎个人存活与民族仇恨,我无法以一个局外人的态度去评判生活在那个环境下的他们。最可怕的无非是那些纳粹行事凶残,毫无人性可言,但是他们所谓的民族优越和服从命令的种种原因却让人无法把罪过全部归咎到他们身上。可恨可恨,仿佛什么事情都是社会的锅,却把自己本应持有的身为人的一点点良知都泯灭了。都是社会的错,但是受害者们却没有得到社会的补偿和道歉,一切事情变成了理应受的罪️一切结束了,但是纳粹依旧过着他们舒适的生活,而受害者们也依旧被人们歧视,过着无家可归的生活。
我一直很讨厌“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乱下定义,把可怜和可恨两种全然不同的性质生生套在了一起。敢问在战争中、集中营里、自然灾害中失去生命的人们,可恨之处在哪?Because Im a Jew.记得《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沙暮这么说过,因为我是犹太人,所以有罪,所以在集中营里受罪讲起这部作品(我看的是电影)也让我不得不把两部作品联系起来,《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真的是全程被希望和抑郁笼罩着,像《奥斯维辛》里说的,只有希望会一直陪伴着人们。然而还能有什么希望呢?影片最后,是毒气实验的大烟囱被打开,带着防毒面具的纳粹士兵把药物倒进屋子里。结束了。没有一点声响。我终于也知道为什么影片的最后是无声的,为什么大门在被关上后这么的平静——电影没有打算播出他们处于绝望的尖叫声和哭喊声。我更宁愿相信他们是在平静中离开的,但愿千千万万条生灵在天堂享受没有歧视和苦难的生活,愿逝者安息。
除了被事情残忍的冲击,这危机之间还有个很让人温暖而心疼的故事。那便是海伦娜和温施的爱情。因为海伦娜(集中营的囚犯)的一首歌曲,温施(纳粹军官)从此坠入爱河,不惜冒生命危险去小心翼翼地呵护他所爱的人。最终海伦娜因为谨记长辈的劝告,扔掉了温施提供给她的地址。这个坚守原则的女性面对深情的守护还是选择放弃,尽管他们相互喜爱。这朵没有结果的花盛放在这段黑暗的历史中,那么耀眼那么温暖。不仅仅是这些,其实里面还提到了几个让我内心融化的画面,都是危机里还尚存的一些人性和仁爱,与其说是社会的错,倒不如说是那些没有良知的人毫无坚定的人性可言。
尽管距离那段时期已经经过了近八十年,受害者以及施害者大都不在人世了,但我觉得对待那些无辜的人们,我们应该为他们找回最真实的历史,讨回公道。而我们也要以史为鉴,不要再让更多的人死于没有理由的迫害当中。
对不起,真的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