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经典译林)》读后感1100字
近日读《傅雷家书》,典型的布尔乔亚知识分子家庭,上海弄堂的童年回忆扑面而来,日常生活的精打细算,一日三餐的不厌其烦,家庭教育的国际视野,待人接物的周到细腻,还有上海父母不可避免的唠叨琐碎甚至窒息,透过这数百篇家书,上海人家庭的特点跃然纸上。虽然读的晚了一点,虽迟亦未迟,如果早在为人父之前读,也许在孩子的教育上就不会走那么多弯路,简直痛恨自己当时的无知和无为,愧对于孩子。可怜男人终究要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却为时已晚,一切皆已木已成舟。父爱如山,只是嘈嘈切切错杂弹,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傅敏说,傅雷家书献给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说的真好啊!可惜现代中国父母,大多想探寻一条艺术家成功的捷径,哪有什么捷径啊,所谓的起跑线就是父母自己啊,如果一定要说傅聪具有天赋,那么这种天赋很难说来自何方,多半是来自心灵的纯洁,唯有这样纯洁到像明镜般的心灵才会给艺术家这种情感,这种激动。用王国维的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比如莫扎特的那种温柔妩媚,所以与浪漫派的温柔妩媚不同,就是在于他像天使一样的纯洁,毫无世俗的感伤或是靡靡的甜腻。神明的温柔,当然与凡人的不同,就是达·芬奇与拉斐尔的圣母,那种妩媚的笑容决非尘世间所有的。能够把握到什么叫做脱尽人间烟火的温馨甘美,什么叫做天真无邪的爱娇,没有一点儿拽心,没有一点儿情欲的骚乱,往往十四五岁到十六七岁的少年,特别适应莫扎特,也是因为他们童心没有受过沾染。纯洁真实如自然,高山峻岭,海洋流水,日出日落,月色星光。艺术家又是忧郁的,白驹过隙,浮生如寄,肖邦作品六十八号之四的《玛祖卡》,是他临终前的作品,也是他最后一个作品,傅聪的理解是整个曲子极其凄怨,充满了一种绝望而无力的情感。只有中间一句,音响是强的,好像透出了一点生命的亮光,闪过一些童年美丽的回忆;但马上又消失了,最后仍是一片黯淡的境界。那是肖邦临终时用最后的灵感写下的一首最深刻最凄怆的诗。波兰人说傅聪是一个比波兰人更懂肖邦的中国人。比傅聪更懂他自己的只有他父亲傅雷,他的代表译作《约翰克里斯朵夫》里罗曼罗兰说,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我自己也和我过去的灵魂告别了;我把它当做空壳似的扔掉了。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死亡与复活。克利斯朵夫,咱们一齐死去,预备再生吧!一语成谶……傅雷没能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