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金刚经·心经(国学网原版点注,杨增文、徐俊点校)》读后感_1500字

《金刚经·心经(国学网原版点注,杨增文、徐俊点校)》读后感1500字

第一:法会因由分
说任何话办任何事都要因时因地制宜。慢慢人世间,是仙人非名山不住,是真佛只道家常。
第二:善现启请分
行好事,莫问前程
第三:大乘正宗分
在精神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上下穷富之别,看低比自己能力低的人就是自高自大目光短浅,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第四:妙行无住分
做在表面的事情毫无意义。但行好事无问西东。
第五:如理实见分
“相”的本来面目与意图因之于观者的角度,而有千相千面。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第六:正信希有分(破相扫执)
我所说的法,如过河的船,已经上了岸,不要把船背着走,丢掉它,才能有它。
第七:无得无说分
仁者见山花烂漫,智者见水波不兴。一切皆因为在所知所了方法上面,因证悟的深浅不同而有深浅的差别。
第八:依法出生分
所谓佛法其实本性并非实有,也就是没有佛法。并非智慧之人引领而是从生活中的万千人身上领教而来。
第九:一相无相分
已为须陀恒,须菩提就不会说自己是须陀恒,须菩提。强调自己已经是须陀恒,须菩提的往往是还有欠缺的。
第十:庄严净土分
在清净中修养心性,走出痛苦修炼自己。外在强大只是表象,内心强大没有边际,那才是大身。
第十一:无为福胜分
凡所有相皆为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十二:尊重正教分
四句偈语往往能涵盖经纶佛法之要义。
第十三:如法受持分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可达彼岸的智慧,被叫做“智慧”仅仅是以智慧之名冠之。
第十四:离相寂灭分
若执着于佛法,就好比一个人走进了黑暗之处,就什么也看不见。若心中不执着于佛法来布施就好比人有眼睛在日光的照耀下,能一清二楚的看清各种色法一样。
第十五:持经功德分
《金刚经》意义就好像佛塔所在之地,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第十六:能净业障分
所谓温暖,是纵然如冰冻三尺的河流,任努力反射着阳光。所谓慈悲,是纵然出三界如风,仍不舍众生,频频顾盼。
第十七:究竟无我分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人人都可是菩萨。万事万物不看表象。
第十八:一体同观分
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到,现在之心,当你说现在的时候已经是过去了,也不可得。缘起性空,万事变化不停,抓不住也停不住,心也一样,所以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不变应万变。
第十九:法界通化分
福德没有实体,无可形容。境由心生。
第二十:离色离相分
佛不是庙中的金身塑像,只是每个人的内心,“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第二十一:非说所说分
所谓说法其实无法可说,全在听者。
第二十二:无法可得分
有的人从不说自己有,没有的人才强调。以为得到了,其实从根本上无所得。
第二十三:净心行善分
善法只是叫善法,并不是真善法,诸法平等,无高下之分。
第二十四:福智无比分
第二十五:化无所化分
每个人只能依靠自己“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第二十六:法身非相分
若以色见我,以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第二十七:无断无灭分
不要以为所有相皆为虚妄,我们就对一切都无所谓。
第二十八:不受不贪分
菩萨福德,不应贪求、执取。但肯舍得必来。
第二十九:威仪寂净分
如来空性无体,虽然精神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明明在那,被我们捕捉与感应。
第三十:一合理相分
世界本空,若实有只是一种聚合形相。
第三十一:知见不生分
于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见解,不生法相(去认知,去理解,不执着于佛法的相状)
第三十二:应化非真分
诸法空相(相:表面现象)
应当如何为他人宜说此经呢,那就应当不执着于一切表象,任人理解吧。
心经:以智慧观照自心,肉体以及一切的物质现象不是真是存在的,不外乎是因缘相互依存的生灭关系。
如何降伏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