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读后感1600字
"外向的工程师与内向的区别是什么?
与人交谈时, 外向的工程师盯着别人的鞋, 内向的工程师盯着自己的鞋."
于是, 为了能跟工程师更顺畅的交流, Steve Jobs选择不穿鞋~~[大兵]
~
每当我们谈论 "xx思维" 的时候, 我们并不指望每一个成员都100%符合, 而是相信这是一个"提纯的理想状态".
"工程思维"是什么?
1 整体性
2 结构化
3 模块化 (结构化和模块化, 促进了协作和分工)
4 多元
5 结果驱动 (没有一个结构化的框架, 即使是结果的衡量都几乎不可能.)
..
[science & engineering]
有趣的是, MIT对应的中文是 "理工", 而非 "技术", 这除了让它听上去不那么像蓝翔之外, 还暗示了我们的语言其实是将 "technology" 与 "engineering"等同起来. 事实上, tech泛指其成果, 而engineering则更加关注有目的的综合创造过程. 两者之间虽不同, 但显然与science差别更大.
问题是, 科学和engineering在人类进程中各自有多大的贡献. 这是一个过去从没有争议但我相信在未来会更加仁者见仁的问题.
很多人都认为, 科学(甚至哲学)是一切创造的开端和引领.
事实是, 瓦特在改良蒸汽机时所凭借的并非对热2定律的了解, 而是基于大量实践的经验. (瓦特整机器发生在1775年前后, 而Clausius提出热2定律, 要到1856年, 晚了近80年.)
类似的, 人们在研究空气动力学以前, 飞机已经翱翔在天空.
类似的, 如果你认为是 "数学推动了科学发展", 不妨看看埃及人是如何在有希腊人的数学以前, 通过实践积累了千年的数据和思考的, 以及 "希腊数学" 对 "亚里士多德" 等哲学家到底有无帮助.
或许经济学家被诟病为 "无用"的根本问题就在于, 他们骨子里幻想自己是 "科学家".
..
[模型]
科学和engineering的另一个重大的分野在于驱动方式, 前者关心真理, 而后者关心有效.
通常发现, 最好的模型都是(scientifically)错误的. 正因为这个世界的边界条件充满约束.
书中特意举了一个印度"神学工程师"恒河治污的故事, 以说明工程师是如何 "在纷繁约束中" 寻找出路并施展创造力的. 事实上, 约束正是其中最幸福的部分, 因为约束的缺乏也造成评判标准的缺失, 最终带来迷茫.
引用Alan Turing话说: "科学是微积分, 宗教是其边界条件."
相信被Turing当成 "边界条件" 的, 不仅仅是宗教.
..
[局限?]
说到局限, 我不认来自为工程思维本身. 而书中提到的大多是 '工程师' 的局限. (比如忽视消费者等.)
对于任何行业或任何思维持有者, "偏科" 必然带来局限, 这是人的局限而非思维.
..
[in this order]
"the Newsroom"第二季中, 面对为了胜选而利用她的男友Wade, Mackenzie平静的掐断他的解释说:
“In this order: Leave! lose the election! go to hell!”
从柏拉图开始, 西方世界惯有个偏见, 即"纯知识"优越于"工程或技术". 青霉素的发现, 诺奖忽视了促成其量产并最终影响千万人的工程创造者.
通常人们都认为, 人类的创造过程是这样的:
哲学产生了逻辑学, 产生了数学, 产生了科学及研究, 随后产生了工程, 技术, 及技术公司和消费产品.
事实上, 这是错的, 彻底的本末倒置.
查查历史我们会发现, 真实的顺序与之相反.
蒸汽机的发明早热2定律80年, 而没有证据显示 "划时代时代" 的 欧氏几何对亚里士多德粗陋的科学观有任何帮助. 现在人们渐渐意识到, 工程是一个独立的时间范围, 且远比其他根植于 "哲学" 等意识形态之上的知识安全可靠.
原因很简单, 世界是 "复杂的", "系统的", "多变的", 任何形式的单一逻辑, 甚至是僵化思维或意识形态, 都与这个世界的实情不符; 或无法应对快速变化的人类社会(除了与人无关的的极宏观的宇宙学和极微观的量子物理)-- 无论多么美好, 最终无用. (科学领域之外的知识创造, 尤其是"提纯式" 的纯知识创造, 是非常本能且廉价的.)
看过历史我们发现. 真实的顺序是这样的:
需求 ~ <引发了>产品及创造(技术) ~ <经验结构化带来> 工程 ~ <技术的理解推动> 科学研究 ~ <科学的理解促成> "纯知识"的总结 或 "思想" 的创造.
简单说, 如果没有飞机或热机, 即使有若干天才科学家超前于时代去研究空气动力学或热力学, 其领域也不会有显著的发展.
而在宏观上, 西方世界的发展脉络也符合这个逻辑:
1 地理大发现带来巨大的财富和资源(土地, 人口)
2 催生了巨大的消费需求, 拉动了价值创造
3 巨大的市场呼唤效率, 催生了: 1/股份制公司 2/金融创新 3/技术创新
4 其结果是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 电力革命, 信息革命, 互联网浪潮, next?)
5 国家财富的增加推动了社会福利, 包括基础教育和科技研发
6 知识的积累和提纯
~~
关于本书,
不知道这是否美国人一贯的写作方式. '畅销书' 的结构和叙事风格(一个故事连着一个故事串连起一个总结性的观念) 非常让人不适-- 或许这也是我反感Malcolm Gladwell作品的原因(甚于其键盘刷发型)-- 无论其看上去多么有启发.
而可笑的是, 人们看书, 大多是冲着这些 "总结性的", "干货的" 甚至是 "哲理性" 的知识提纯去的.
'圣贤庸渣', 本书介于上庸下贤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