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读后感_1000字

《政坛大风:王安石传》读后感1000字

明君贤相
读《王安石传》有感
感谢《微信读书》,它让人只要带上手机,就能不停地阅读。读完《血腥盛唐》之后,更想读遍中国历史,当看到《王安石传》时,就义无反顾地阅读了。
喜欢读中国历史中的明君贤相时期。它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然而明君贤相时期毕竟是短暂而稀少的。明君和贤相都是思维敏捷,意识超前的人,他们设计社会制度,富民强国,创造历史,推动国家向前向明发展。贤相的出现,大多是以明君为前提的。明君是知人善任的人。贤相是为明君添光增彩的人。明君与贤相就像伯乐与千里马,有了伯乐,千里马才不致于淹没于普通的马群中。明君发现了贤相,贤相彰显了才能,李世民与魏征,李隆基与姚崇、宋璟莫不如此。
由于选择皇帝的范围和方法的局限,很难保证每一个皇帝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而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老百姓大多是逆来顺受的良民,他们把自己的命运一直寄托在他人身上,因此中国老百姓总是盼望明君贤相的诞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中比较特殊的时期,它文化经济领先,社会制度领先,却要向处处不如自己的少数民族政权朝贡。算不上雄才大略的宋神宗赵顼给了王安石差不多十年的时间,让他去锐意改造北宋。王安石抓住了机会,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让北宋短暂的民富国强。王安石的思想智慧大大地超越了那个时代,以至于有点不合时宜,不理解且反对的力量一浪接着一浪,甚至连赏识提携他的前辈欧阳修,同龄的好朋友司马光都坚决反对他变法。毕竟宋神宗不是一个有抱负,有大局观的皇帝,王安石不得不以辞相的方式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中国的读书人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人生的几大境界。遇到宋朝那些不思进取的皇帝时,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时,只有转而求其次,修身齐家,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有思想、有品德的君子,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
在宋朝,不管是文官武将,大多是悲壮的,宋初的杨家将,南宋的岳飞。苏轼贬官,之所以不那么悲壮,只是因为他生性乐观,把悲壮也能描绘成喜剧,他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即便善终的王安石也好不到哪儿去,辞相后总是抑郁寡欢。就连造反的水浒英雄都没有逃脱悲壮的命运。这大概与宋朝的皇帝大多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有关吧。
悲乎哉,宋朝。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yonggana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