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编剧的信》读后感1400字
我走在人群中
看到的每一双眼睛里都含着 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些故事落在灵魂最深处 从眼睛飘出寥寥烟雾 随着脚步落进不被人重视的尘埃里
然后他们与我擦肩而过
它们与我渐行渐远
陌生的 熟悉的 来自远方的 就在身边的 这么多这么多故事
我向来喜欢听别人讲,我自己是一个羞于说故事的人,最开始我是会讲的 但是后面发现没人听,慢慢的也就词不达意了。
所以我更喜欢听别人讲,我听过我母亲的 故事,听过姥姥的,听过姥爷的,听小姨,听舅舅,听同学,听同学讲起他们的父母,听朋友,听朋友说朋友,听陌生人……
我以前常常喜欢置身于人潮之中,在地铁的座椅,在广场的花坛边,在咖啡店,在公交车上,我看着过往人流熙熙攘攘,甚至希望自己融进环境里,以永恒的姿势,看一看人间的善与恶。
像大自然见证了很多故事一样,我不希望自己局限在自己的人生里,始终觉得应该多了解这个世界,也善于从别人的故事里汲取养分,让自己茁壮。
后来我通过互联网 ,看过了很多让我爱上的人生;也通过书籍,跟那些作者“见字如面”;真真切切的认识到作为人的奇妙,真真切切觉得每一个人,都独特、都惊险 。
我好想将与有之关联的人生全部写下来 那些我半路旁听的,我参与进去的,我有所感悟觉得珍贵的。却害怕自己无法承担无法继续前行 。
叔本华说,一个手握真相的人生活在九个捏着谎言生活的人当中,这种真话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
其实IP这个事情也是这样的,可一定有什么东西是共通的。我们当然不能资本至上,但也不要两败俱伤 ;我们无法更改这些“商人”的思维,可是一定有一种办法是能够让影视起死回生的,让它从困境中出来,让光大编剧能够回到真实;让演员有得演;让观众能自发去看深刻的从容的故事;
我为什么这么信奉这种道理,是因为我从自己起死回生那一刻开始,也就在寻找跟这个世界共处的办法。现在虽然我没有完全找到,不过好像已经摸到这把钥匙。以小见大,就好比减肥的人不能极端绝食,我们不可能只为铮铮硬骨而摆出对抗到底的架势 ,尽管我们的确要抱着这种干劲往下走;我们也不是在对原则底线的升高说不,因为我们依然执着和坚守着信念。
我们是要明白:怎么样走到这潮流中间,放置一个改变潮流的轨道,我们不是与九个谎言者妥协,而是要在谎言中,将自己恪守的真相,以另一种方式,一种正当的、充满大义的、不激烈不极端的、 让谎言者无法反驳的方式,从他们的谎言中,诞生出新的意义来。
我们乐于看见的那种结果。
这是我的见解,一定有人指责我概念空泛玄乎,诚然我也一直在想办法用具象的东西代替这样不具象的理念,但是总因为理念的多维性而无法用死概念圈住。
不过,这的的确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无论是在影视这方面,还是在生活的个个方面。
所以,任重而道远呀,就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也只能够拯救那些依然在文学寻找信念的青年们,而不是每一个人。
只希望我们每个人发出的声响汇聚在一起能振聋发聩,希望我们每一个人的光芒能点亮整片黑暗,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继续往前走的勇气和毅力。
绝不妥协,干到底。
我绝不承认无法改变世界,因为我始终相信,改变是从每一个人一点一滴去做起的;我明白凭一己之力无法做到,可我不愿意成为雪崩之前众多雪花中的一粒,所以我相信着,也会一直努力,至死不渝。
这篇评是看到一半的时候写的,但是书的另一半的确让我受益匪浅,是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感谢,并且感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