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机密(下):潜龙在渊》读后感1000字
结束了?
真的结束了!
当我听《赵子龙》到第108次的时候,翻过一页,接着却是空白,攀登至高峰的心情思绪突然踏空似的坠入茫然的空虚,忽然觉得美景总是姗姗来迟却匆匆离去,阅读一本书看似是漫长的旅程,有时甚至会觉得无聊、枯燥乃至无趣,然而真到终点那一刻,更多的是眷恋,是不舍,是重读一遍的欲望,然而,即使再读,和第一次阅读历程还会一样吗?当然不会,阅读终究是阅读时光中的自己,阅读的书则是自己灵魂思想情感的小屋。在茫茫雪夜,在炎炎夏日,在山中,在闹市,在每个彷徨的清晨,在每个安静的夜晚,在无数重复单调的日子里,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灵魂有幸钻进这些有趣的小屋。小屋四面有窗,有风吹来,可以听雨,可以看到夜晚的月光,可以安然入眠……
关于这本书和读这本书的感受,当然还是要谈谈的,尽管会很乱,但是不要紧,真实就好,有趣就好。
关于这本书,细节描写、气氛渲染的很到位,微观上描写很成功。
风景描写,如秋冬季节,有“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气象;江南仲夏,则有“暮春三月,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感。
人物描写,如刘平、贾诩、郭嘉、蜚先生、杨修、孔融、司马懿、张绣、胡车儿、颜良、文丑、张辽、关羽、赵彦、荀彧等等,着笔或多或少,皆有感情、有气力、有温度,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历史符号。
遗憾的是看完对整体脉络不能理清楚,总体感觉是阴谋太多,太多了所以不好圆场,不好收场,逻辑性有些脆弱,可能也有与自己只看一遍理解不透有关吧。毕竟这类书,以趣味为主,寻求历史性和逻辑性的统一,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都有些吃力,而且没有必要吧。但是写小说,还是要讲究基本的逻辑性,七实三虚这种处理方式就值得参考,大历史框架内的自由活动,寻求历史背后的温度。
写作是一个更漫长的历程,不知道无数作者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读这本书时我时常在想,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多么重要,当我们不再注重结果,而专注于写作本身时,那么写作就不再是个漫长的历程,而如何专注写作本身,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而怎样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者说什么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我目前的理解是多阅读多写作多学习是寻找自己表达方式的道路。而至于什么是自己的表达方式,目前的理解一是写出来不吃力,或者说是事半功倍之感;二是写作过程觉得有趣有感情,愿意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