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纪念版)》读后感900字
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双重思想”。简单来说,人的思维是不可掌握的,于是所有的感觉,无论痛苦亦或是美好,都不能真真切切的传达,只能依靠理性或者感性的去感受。但往往就导致了大部分人无法感受到唇亡齿寒的威胁和绝望。就像我们普遍认为杀人更恶毒于被杀,但真正遇到不得不选择的时候,就像温斯顿在101被绝望包围的时候,他选择彻彻底底的放弃自我,这就是“双重思想”的存在。而推而广之,“双重思想”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一战、二战、南京大屠杀等都是双重思想的表征,而鲁迅先生笔下“阿Q”也是双重思想的表征。但最令人恐惧的事情,在于我们在作出“双重思想”时,我们是无知觉的,也就是说,人类可能在极端的环境下完全的不由自主的放弃人性。甚至于,我们对于远方的乃至身边的生命的消逝,甚至于一两千万人的死亡完全没有概念,因为我们感受不到他们的痛苦,只是将一个事实概念化。这一定程度上,“双重思想”完全代表了“自由即奴役”,我们终会因为人类思维的自由而陷入无尽的奴役。
第二个值得强调的是所谓的:战争即和平。战争与和平往往处在天平的两端。在如今的时代,国家与国家间处于微妙的制衡状态,于是我们能达到当今下的和平。世界资源总是有限,最后在保持人类社会和统治阶级的存在,只能靠消灭一大半人来达到真正的和平状态。这是人类无法躲避的结局。也是生产大爆炸后的悲剧时代的必然性。
很庆幸我生活的年代是真理自实践检验,在奥威尔的描述中,真理存在于执政党,这不仅仅会导致极端的极权社会的产生,还会有全民性的狂热的偶像崇拜,乃至于对于历史、道德、伦理、智慧等等的全面否定,集体记忆终将取代个人,个体生命会愈来愈像社会大机器中不可改变的一个小螺丝。就基于历史,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预见性。“无知即力量”,当个体的智慧完全受集体,甚至是某个权利阶级掌控时,那个体的矛盾、情感、体验都将不再,这时候无知意味着服从乃至于狂热。
不得不说,1984很有可能是人类社会的结局,我们终将迷失于自我而陷入绝境。如何在物质化、简单化的时代中挣脱出来,最可能的便是认识到我们生而为人的那些有尊严的部分:爱、美好、气韵风骨……